进入 2020 年的第一个月,激光雷达领域的两家独角兽公司:Velodyne 和 Quanergy 先后任命了新的 CEO。无论从「内部选拔」还是「招聘空降」,全球两家激光雷达独角兽公司双双「换新」,这一动作都耐人寻味。
2016 年,这两家公司深受自动驾驶行业追捧,更是资本的宠儿,都获得过上亿美金的投资。从 2017 年开始,这两家公司先后传出上市传闻。但到今天为止,他们的「IPO 计划」均已搁浅。
在风云变化的激光雷达市场,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一
Velodyne 创始人 David Hall
如果要现年 68 岁的 David Hall 挑一件在他发明生涯里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他一定会选那款可以 360 度旋转的激光雷达。
2005 年,53 岁的 David Hall 发明了让 Velodyne 声名大噪的 360°旋转式 64 线激光雷达。
在那之后,Velodyne 从一家小型家族企业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超级新创公司——先后拿到福特、百度、尼康、现代 Mobis 共计 2.25 亿美金的投资,估值达到了 18 亿美元。
凭借先发优势建立起的壁垒,Velodyne 的旋转机械式激光雷达出现在世界各地自动驾驶测试车的车顶上。
而 2016 年掀起的自动驾驶创业热潮,又带动了 Velodyne 的出货量大幅提升。
Velodyne CEO Anand Gopalan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Anand Gopalan 加入 Velodyne 担任 CTO,负责 Velodyne 激光雷达的产品与技术开发。Gopalan 也是技术出身,自然与 Hall 惺惺相惜。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Gopalan 与 Hall 密切配合,先后推出了包括 Velarray、VelaDome 以及 Velabit 在内的新产品,希望借此进一步巩固 Velodyne 在激光雷达的地位。
目前,Gopalan 手头上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研发团队开发 ASIC 技术,来支撑 Velodyne 的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让激光雷达在安全可靠、小体积、低成本并且能够大批量生产。Velodyne 按照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推出产品,这一切看起来没什么毛病。
但从外部环境看,似乎不是那么回事。现实情况是,Velodyne 在激光雷达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被对手追上——在汽车市场和自动驾驶市场都遭遇了对手的夹击。 随着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对自动驾驶公司和汽车公司而言,可选项变多了,Velodyne 的「稀缺」优势逐渐被后来者与挑战者瓦解。
在自动驾驶市场,尤其是在 2019 年,自动驾驶遇冷,行业再也没有涌现更多的自动驾驶公司,这让本来增量不是很明显的激光雷达市场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同行利用低价策略和 Velodyne 在机械式激光雷达上出现的产品真空,不断在蚕食 Velodyne 的市场份额。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一个直观感受是,从 2016 年到 2018 年,这些自动驾驶公司使用 Veldoyne 的激光雷达是默认的标准配置,但到了 2019 年,这些自动驾驶公司陆续换上了来自速腾与禾赛等国产激光雷达产品。
由于对销售业绩的敏感,这才有了 Velodyne 在亚太区的裁员。在汽车市场,Velodyne 的先发优势并不明显。
早在 2010 年,法雷奥就开始打造车载激光雷达 SCALA。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 9 月,法雷奥公布:已经交付了超过 10 万台 SCALA。这些激光雷达主要被用在包括奥迪A8、A7、A6、Q7、Q8 等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上。
2019 年 6 月,法雷奥宣布获得了全球 4 大车企集团价值 5.64 亿美元的订单。有消息称法雷奥第二代 SCALA 激光雷达将在近期内实现量产并搭载至一款欧洲豪华车型。同时,法雷奥也在与汽车厂商合作研发第三代固态 SCALA 激光雷达。
在诸如与奔驰、奥迪、宝马、沃尔沃甚至是国内汽车厂商长城宣布的量产计划中,Velodyne 通通缺席。
直到 2019 年 10 月,Velodyne 才宣布与韩国零部件供应商现代摩比斯(Mobis)合作,将在 2021 年推出 L3 级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系统。但真正装载到量产车型上,可能在 2023 年之后了。 裁员、IPO 搁浅、 在汽车和自动驾驶市场腹背受敌,Velodyne 的 2019 年过得并不轻松。
在这样的压力下,今年 1 月,Gopalan 接过 Velodyne CEO 一职。尽快分析新形势,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与对策来应对激光雷达领域的风云变化,这或许是 Gopalan 上任后的首要任务。
二
Quanergy 也曾是资本的宠儿。2012 年底,三名联合创始人 Louay Eldada、Tianyue Yu、Angus Pacala 在 Eldada 家中的车库开启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多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 20 亿美金。
Quanergy 备受追捧,是因为它为激光雷达市场提供了另外一个技术思路:固态激光雷达。这种新形态产品比传统的机械式旋转激光雷达体积更小、成本也更低。凭借这个概念,Quanergy 迅速出道。 但在很多行业人士眼中,OPA 的确是激光雷达的最终归宿,但目前产品化并不成熟。
从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 与戴姆勒、日本最大的汽车照明公司 Koito 的合作破裂。Koito 后来转而与另外一家激光雷达 Cepton 合作。
2. 产品与描述有出入,交付有困难。在机械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参数上,Quanergy 将参数一减再减,从 2014 年 12 月的 300 米降到 2017 年 1 月的 200 米;6 个月后,又降到了 150 米;2017 年年底,Quanergy 则将这一参数改为「很远」。
Quanergy 创始人 Louay Eldada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由于在技术上未能实现原定目标以及财务问题,Quanergy 联合创始人兼 CEO Louay Eldada 在今年 1 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同时也离开了公司董事会。
从 Eldada 过往的经历看,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创业经验丰富。在创立 Quanergy 之前,他曾先后创立了三家公司。如今他离开 Quanergy,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OPA 这条技术路径的产品化难度。
回到 2016 年 的 CES 展上,Quanergy 发布了号称是「全球第一款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S3。当时 Quanergy 称每台 S3 成本在 200 美元。
如果订货量在一万台,每台激光雷达的成本有望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这样的故事对于投资人甚至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极具吸引力。
据公开信息,Quanergy 的竞争力和创新性来自三方面:
激光相控阵(Optical Phased Array)
光学集成电路(Photonic IC)
远场辐射(Far Field Radiation Pattern)。
其中激光相控阵是实现「固态」的重要技术。但「固态」激光雷达在当时也引起一些讨论:因为 Quanergy S3 采用的是相控阵方式(Optical Phased Array)。
虽然这种方式在雷达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相关技术比较成熟。但是这一技术对于相关组件的尺寸要求很大,如何制造出如此大规模的器件,同时使它们能够有效地运作成为一个系统,将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简单理解就是,它离产品市场化还很远。
Quanergy 近几年在激光雷达领域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产品不断跳票,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行业骗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很多激光雷达公司想研发 OPA,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Quanergy 现任 CEO Kevin Kennedy
Kevin Kennedy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 2019 年 4 月空降到 Quanergy。随着 Eldada 的出走,Kennedy 担任 Quanergy 过渡时期的 CEO。Kennedy 的履历比 Eldada 更为丰富,他在多家公司担任过 CEO,在思科、 JDSU、 Openwave 系统和贝尔实验室等公司有超过 40 年的管理经验。
他的加入,是否会调整 Quanergy 现有的技术路线,Quanergy 还会继续在汽车市场和自动驾驶倾注心力?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
Velodyne 和 Quanergy,这两家全球估值最高的激光雷达独角兽公司,在今年 1 月先后将 CEO 的大棒交给职业经理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问题:
以 Velodyne 为代表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已经不适合下一代激光雷达的竞争;
以 Quanergy 为代表的 OPA 技术路径依旧受阻,现阶段无法产品化;
一方面,机械式旋转激光雷达无法在车规级、体积大小、成本、自动化生产和车身集成度上展现出优势。另一方面,激光雷达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业务,成本下降并不容易;让激光雷达成为数百万辆汽车的标准组件,还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激光雷达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两个头部玩家已经做出了尝试。如何「守成」、「除旧」和「布新」也成了新任 CEO 的新课题。 最近两三年,我们也看到诸如新的变量加入:ICT 巨头华为、全球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以及无人机巨头大疆孵化的 Livox 。
未来,围绕激光雷达在汽车与自动驾驶的「战事」肯定会愈演愈烈。2020 年,期待激光雷达行业的一出好戏上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