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寿桓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专家
周寿桓,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原籍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寿桓主要从事固体激光工程及应用的研究,在全固态激光、高光束质量激光、高亮度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他是我国固体激光技术的先驱者和领航人之一。2010年首先突破万瓦级高亮度激光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万瓦级高亮度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2005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概念激光材料。2012年观察到激光输出,为国际首创。他带领的团队入选我国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他长期致力于全固态激光、高功率固体激光、可调谐激光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在钱老的建议下,11所开始筹建固体激光实验室。1964年底,研制成功一台实验用红宝石激光器。
由于11所的特点,激光器出光的同时,立即想到如何应用。尽管当时研究室刚开始筹建,当时在国内外激光都还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连个准确、统一的称呼都没有(“激光”这个词是在几年后经钱老提议才确定的)。经过大量调研,客观分析激光的特点、发展前景、可能应用场合等,梅遂生同志提出以“光雷达为纲”的建设方针,并以导弹靶场外弹道测量为突破口。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开展了高重复频率高光束质量固体激光器、高重复频率脉冲氙灯、Nd:YAG晶体、精密测距计数器、高灵敏激光接收机、弹载合作目标、优质光学薄膜、精密光机设计加工与装调等一系列研究工作。而且,一开始就把实验室研究与外场试验紧密结合起来。用研制的设备支持外场试验,用外场试验暴露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指导设备的研制,二者相互促进。在国内外都没有成功报道和可供借鉴资料的情况下,经过短短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靶场测量增添了一种崭新的手段。
根据后来美国发表的消息,上述工作与美国的同类研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随后,这项技术取得显著成绩,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提出以“光雷达为纲”的建设方针,在当时到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需要多大的睿智和勇气啊!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团结大家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其结果不仅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使当时看来几乎是梦想的目标变为现实。而且发展了一批拳头产品,培养了一批与应用要求配套、技术精良、作风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1所科研团队。这才使得11所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并有可能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周寿桓院士的科研理念是,做科研一定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来做,一定要建一流的实验室,一定要做一流的科研,一定要培养一流的人才。
他带头加班加点,反复锤炼重大科学问题,广泛组织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成功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四川大学自建校以来第一次牵头获得此类项目。团队陆续承担了973项目、十二五预研项目等国家重大课题,获得了“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在IT学院中首次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超过10;以第二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超过30。团队科研成果丰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并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no Letters等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获得国内外专利数十项。近五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00万元,构建了一流的实验仪器,正在装修一流的激光超净室和微纳光器件超净室。除此之外,周寿桓院士鼓励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出国深造,国际合作,国际著名课题组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