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激光人物

2019年《王大珩光学奖》获奖人简介

来源:中国光学学会2020-05-14我要评论(0)

2019年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于2020年3月28日以网络视频形式成功召开,会议对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申请者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和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2019年第十...

2019年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于2020年3月28日以网络视频形式成功召开,会议对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申请者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和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2019年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得者2名,对31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初评产生的33名学生光学奖候选人进行终评,选出学生光学奖获得者30名。获奖人的事迹简介如下:


1. 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奖人简介(2名)

浙江大学 匡翠方

事迹简介
匡翠方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新原理、新仪器的创新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 Optica (1篇)等SCI论文13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基金等研究项目19项。应邀为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及ACS Nano撰写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综述各1篇。编写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的相关书籍2章。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6项,已授权58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现有荧光超分辨的不足,提出了虚拟移频技术,荧光非线性移频机理,开拓了一种超分辨的新方法。(2)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发射微分超分辨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最大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荧光染料,大大降低了样品的制备难度,应用范围更为广泛。(3)提出了单波长非线性竞争的新方法,使光剂量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分辨率达到l/13。成果获得2019年中国技术发明二等奖(2/6),2018年度中国光学科技奖一等奖(2/6),2016、2017、2019年度三次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类), 2018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6)。

国防科技大学 余同普

事迹简介

主要从事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和非线性光学研究。已在Nat. Commun.、Sci. Adv.、Phys. Rev.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总被引用15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6)、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017)和第十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8)资助,入选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2017)。科研成果曾获2015-2017年度中国辐射物理领域“十大科技创新进展”、第十六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填充有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的双锥靶方案,将激光辐射捕获的阈值条件降低三个数量级,预言了当前激光条件下的最高能量密度的正电子束产生;首次提出了多离子组分靶方案,建立了“三界面”模型,理论实现了稳定、单能的质子加速,并得到国际同行七组实验结果的证实;首次发现了超强激光驱动微型靶时的类betatron振荡现象,预言了超高亮度的X射线辐射,将激光驱动离子加速研究拓展到辐射源领域。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杂志Rev. Mod. Phys.、Nature 三大子刊及Phys. Rev. Lett.等引用,论文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 Mourou、两位国际ALFVÉN奖获得者、三位激光聚变领域国际最高奖Edward Teller奖获得者的关注。目前任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专家、欧洲核心物理杂志EPJD副主编、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和湖南省核学会常务理事。
2. 学生光学奖获奖人简介(30名)

曹启韬同学,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目前他已经于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篇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增强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实验上获得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相比传统表面非线性结果提高了13个数量级。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共同第一作者),该项成果还入选了“2019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首次提出并实验证明了回音壁微腔微腔中的光场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相关工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第一作者),该项成果还入选了“201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此外,曹启韬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多项荣誉和奖励。同时他还担任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Expres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以及中国光学学会北京大学学生分会主席。

杨艳强同学,主要从事惯性/星光组合全自主导航技术研究。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以学生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形式在IEEE Sensors journa、IEEE Access等JCR Q1区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H因子为5。2017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2018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一等卓越学术基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基于姿态链全误差的单星测角多星测姿惯性/星光深度融合导航方法;建立了基于误差可观测度最优的观星路径设计方法,实现了姿态链全误差的逐级解耦观测;揭示了光学经纬仪多次间接测量星模夹角导致惯性/星光组合地面验证系统精度劣化的机理,建立了验证系统精度评价模型,提出了高精度转台辅助星敏感器直接测量星模夹角的方法,实现了组合姿态角秒级精度验证。研究成果已经在相关工业部门国家重大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中应用。

马晓玲同学,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三元有机光伏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等SCI 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其中,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为“ESI热点”论文;受邀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专著中一章。荣获知行奖学金,智瑾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三元有源层材料甄选的新方法,即结合材料吸收光谱互补和二元器件光伏参数互补的特性来制备三元有机光伏器件,基于该选材方法,制备了多种三元器件,其各个光伏参数都得以优化;率先表征了三元有源层内光生激子分布情况,澄清了三元策略提高器件填充因子的内在原因—更好地平衡了载流子的收集;为了深入理解三元策略对有源层光子俘获的影响,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PMMA/PDIN/Al的特殊器件来探究有机光伏器件内寄生的光子损失,研究了真实器件中有源层的吸收光谱,更为真实地反映了第三组分的引入对光子俘获的作用;将三元策略应用于半透明有机光伏器件,实现了半透明有机光伏器件效率和透过率的同时优化。研究成果得到该领域权威专家曹墉院士,李永舫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课题组(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等)的正面报道或大篇幅正面引用;多项成果被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综述文章收录介绍。

吴同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强度宽谱太赫兹辐射源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飞秒激光激发空气等离子体以及液体产生太赫兹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空气等离子体产生太赫兹辐射方面,首次实现了双色场频率比为1∶4和2∶3方案下的空气产生太赫兹波,为进一步明晰空气产生太赫兹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应用预电离等离子体作为超快太赫兹波调制器,从而优化和增强太赫兹波的产生。首次实现了用液态水柱产生太赫兹波,填补了国内液态太赫兹辐射源的空白。至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获5项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国家级的研究项目3项。曾获得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袁震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敏感薄膜与传感器技术研究。共发表SCI论文27篇,引用580余次;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Advanced Material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Lab on a Chip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封面论文2篇, H因子13;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2项。主持完成四川省苗子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曾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华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资助计划等多项奖助学金。

朱成钢同学,主要从事光学生物传感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Nature,Cell Death Discovery,Sensors等期刊共计发表了7篇一作/共同一作学术论文,其中发表在Nature主刊的共同一作论文被该期刊评选为2019年度十大杰出论文(10 remarkable papers from 2019)。其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提出了一套无标记OI-RD光学生物传感系统光路的系统性校准方法,为无标记光学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发展了基于电调谐变焦透镜的全内反射OI-RD光学生物传感系统,为研发更高灵敏度的OI-RD光学生物传感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了基于异氰酸酯表面的小分子微阵列的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包含3375种活性化合物的小分子微阵列;采用无标记OI-RD光学生物传感系统和小分子芯片对肝癌、亨廷顿舞蹈病等重大疾病相关的靶点蛋白进行了高通量药物活性筛选,成功发现了其先导化合物,为肝癌和亨廷顿病等不治之症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潜在的治疗药物;建立了一套基于小分子微阵列的无标记OI-RD光学检测和质谱检测的靶点识别平台。研究成果被Nature、Nature News &Views、EMBO reports、Autophagy、Optics Express等杂志媒体重点报道。

胡瑜泽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主动操控光学超材料方向的研究,在基于半导体复合超表面实现超快太赫兹调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Energy,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两篇被选为封面文章,一篇被选为封底文章。曾获全军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军队三等功、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二等奖(2次)等奖励。

武文涛同学,于2015年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硕博连读形式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半导体泵浦全固态激光MOPA系统的研究。截止2020年4月,共发表署名论文23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其中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形式在Optics Express(3篇)、Optics & Laser Technology(2篇)等SCI期刊以及CLEO(1篇)、OSA Laser Congress(2篇)等EI收录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以审稿人身份参与Optics Letters和Applied Optics期刊审稿各一次,发表记录中引用数为25,h-index为3,i10-index为1。在2018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开发了针对半导体侧泵激光增益模块设计的模拟分析程序,实现对不同设计参数下增益介质内吸收泵浦功率和增益在空间分布上的准确模拟;针对大能量高重频激光MOPA系统中不均匀增益分布导致的热透镜效应和光场强度分布劣化问题,利用“增益空间调控技术”设计并研制了增益呈平缓高斯分布、平顶分布和环形分布的半导体侧泵增益模块,应用于激光放大级中极大地改善了高功率输出下激光光场分布的均匀性,并有效缓解了热透镜效应;通过上述关键性技术,实现了重频100 kHz,单脉冲能量10 mJ的脉冲串1.06 μm激光输出,同时输出光束具有很好的光场分布均匀性,在科技部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速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诊断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胜帅同学,主要从事量子光源及其在量子光学应用的实验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篇),Physical Review A (1篇)和Optics Express (2篇)等SCI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余篇。2019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实现了干涉诱导的两光束间量子压缩关联的增强;通过级联四波混频分别产生了10光束以及14光束量子关联;基于量子四波混频反应搭建了SU(1,1) 非线性干涉仪以及混合型干涉仪,并证明了SU(1,1)非线性干涉仪相位灵敏度要优于传统经典干涉仪。该研究成果被Advances in Engineering专题报道。

向进同学,主要研究基于全介质纳米颗粒的米氏共振的实验研究。以第一作者形式在Nano Letter (1篇),Laser photonics & Review (2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篇),Nanophotoncis (1篇)等SCI 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篇,H因子为8。向进同学还曾于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获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16年获华南师范大学曾永裕奖学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了了一种纳米光源,这种光源能在整个可见光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它是基于热电子带内荧光的物理机制,所以不会被带隙宽度限制。研究了一种纳米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具有衍射极限分辨率,并且可以被入射光偏振简单调制。研究了液态金属镓纳米颗粒的荧光辐射效应,液态镓由于其在常温下是液体形态,在可穿戴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连续域中的光学束缚态(BIC)由于其超高的品质因子而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了一种由金属和介质结合的光学束缚态,这种束缚态能显著压缩光学模式体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利用由具有宽带宽和短寿命的硅纳米颗粒发射的热电子荧光来模拟由致密电子-空穴等离子体诱导的硅纳米颗粒的磁共振的蓝移以及荧光量子效率显著提升。研究成果被Phys. Rev. Lett., Nature Communication 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报道。

潘伟程同学,主要从事及金属卤化物辐射探测器的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形式在Nature Photon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Advance materials (1篇)等SCI 期刊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发表相关论文三篇。2019年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针对X射线探测器普遍具有金属毒性(如CsI: Tl的铊、CdZnTe的镉、TlBr的铊等)、灵敏度低、射线剂量高等问题,率先实现铯银铋溴X射线探测器新体系,性能突破;针对X射线成像所需求的大面积厚膜制备困难、多晶膜离子迁移严重、噪音大的问题,开发冷等静压和熔融热压工艺,提出异质外延钝化新机制,实现面积25cm2致密膜,并实现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工作入选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和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

韩冰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激光加工和激光操控微纳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激光一体化集成技术和多场耦合操控方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通讯作者文章1篇,受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项。其中AM文章被选为期刊正封面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被国家科技部官方网站报道。曾获吉林大学校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吉林大学研究生学术业绩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庆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争先创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励,并多次作为主要学生组织者承办国际国内光学会议。毕业后直接入选国家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并获第66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

宋万鸽同学,主要从事微纳光子集成与拓扑光子学的研究。2019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两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第二作者发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一篇。目前已在国际会议做报告共计8次。曾获国家奖学金、协同创新中心优秀研究生英才奖、国际学术会议奖学金、苏州育才奖学金、Nature Conference会议二十佳墙报奖等荣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在实验上验证了非厄米效应对于拓扑零模的恢复与拓扑保护性质的增强,系统揭示了一维拓扑波导阵列中边界态之间的耦合效应以及拓扑零模的分裂现象,并创造性地引入非厄米简并来恢复严格的拓扑零模,增强了有限体系下拓扑模式的鲁棒性;创造性地将拓扑设计应用到光子芯片中去,实现了鲁棒性的光耦合、分束等器件,这项技术具有很大的加工误差容忍度和工作带宽,为实现大规模的光子集成提供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协助发展出光谱变焦和层析技术,实现了对生物细胞的显微立体层析成像。研究成果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选为 “华体会联盟hth 文章”、当期inside cover文章重点推荐。其中PRL文章位居Altmetric论文评价系统追踪的所有研究成果的前10%,并被推荐到2019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候选。

程露同学,博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2017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进行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为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发光二极管器件。2016年首次制备了具有多量子阱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克服了二维钙钛矿材料在室温下激子易淬灭和三维钙钛矿材料覆盖率不高,缺陷多的问题,首次实现了效率超过10 %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该研究成果入选 “2016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多篇SCI论文研究工作。

谢博阳同学,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波场调控和拓扑人工微结构研究。2019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光学博士学位,现在南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 (1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Physical Review Applied (2篇)发表文章共4篇,合作发表文章8篇。H因子为10。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通过调控手性人工微结构能带和对称性,实验上观测到手性人工微结构中的第二类外尔点和手性边缘态,证实了外尔点频率附近体能带和边缘态能带的费米面形态有拓扑转变,边缘态有明显的连接不同荷外尔点的费米弧;通过利用人工微结构拓扑绝缘体中的拓扑折射设计定向天线,提出了一种不受波源影响的多波束产生方案;提出用振幅一致且相位延迟为0和180度的共振结构,作为二进制编码“0”和“1”的单元,通过对编码的不同排布,实现了包括产生特定天线方向图、聚焦等功能;提出用相互耦合的“0”和“1”单元交替排列,利用干涉原理实现声非对称透过。东南大学的崔铁军教授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综述文章引用了原文中的六幅原图,对上述的两项工作以单独章节的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申艺杰同学,现为欧洲玛丽·居里学者(Marie S.-Curie Research Fellow),受欧洲玛丽·居里学者奖学金全额资助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Opto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re,ORC)纳米光学与超材料组(Nikolay I. Zheludev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10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工程专业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2015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攻读博士期间受邀为访问学者于南非金山大学物理学院结构光实验室(Andrew Forbes课题组) 与南非CSIR国家激光中心进行合作研究;现为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2018年赢得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特邀会员与系统与仪器组资深会员荣誉;还是中国国家一级计算机制图员,多个知名物理学家与光学期刊Opt.Lett., Opt. Express, IEEE Photon. J., J. Opt.等的资深审稿人,2020年赢得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IOP)。主要研究领域有光学角动量,结构光操控,量子纠缠,超快非线性光学,纳米光学与超材料。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利用宽带Yb:CALGO晶体产生高性能光谱与轨道角动量可调谐的结构激光,产生了波长与轨道角动量可同时大范围调谐的涡旋光束、高稳定的双波长涡旋光束、以及基于横锁模技术产生的具有新型拓扑结构的多奇点涡旋光束;首次提出并发现啁啾脉冲放大过程中的增益相位调制效应;提出复杂轨道角动量光场中多奇点产生与分裂的统一理论,实现广义的多奇点结构光场的表征与定制;实现多自由度SU(2)结构光束,进而首次实现了三自由度及以上的经典纠缠态,可实现光通信维度和容量提升,光镊对微粒的动态与并行捕获能力,高维量子编码和量子保密通信等应用;在超材料中实现时空纠缠的光学无极子拓扑脉冲结构。在物理及光学领域知名期刊Light: Sci. & Appl.,Phys. Rev. A,Opt. Lett.,Opt.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并有上百次引用。其中在Nature旗下的著名光学期刊Light: Sci. & Appl.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综述论文被Eurekalert!、Bioengineer、Photonics Media、Science Codex、Phys.org等杂志媒体多次亮点报道。


邱晓东同学,主要从事光场调控与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基于非线性光学过程的光场调控。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3 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Photonics Research各1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量子关联成像中,突破基模高斯光作为泵浦光的传统方法,创造性地通过泵浦光的空域调制实现了对双光子高维OAM纠缠态的有效操控,实验上构建了一种基于量子关联的新型模式识别技术。首次将螺旋相衬技术拓展到非线性光学倍频过程,通过在傅里叶平面对入射物体的频谱与轨道角动量光场进行和频,不仅实现了不可见光照射下相位物体的上转换成像,还同时实现了相位物体边缘增强的可视化效果。

李子琦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相关的研究,在低维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和超快动力学、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固态波导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APL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9篇,SCI论文总引用近300次,先后在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全国光学青年学论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6次,曾获2019欧洲物理学会量子电子-光学分会学生旅行奖(EPS-QEOD Travel Grant Student Award)、第五届二维材料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2019年超快激光精密加工技术及应用研讨会最优秀展报奖,以及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十大优秀研究生”、“五·四”青年科学奖等荣誉,并获得中德中心资助,作为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之一出席第69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刘晶晶同学,主要从事中红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otonics Research(1篇),Optics Letters (4篇),Optics Express (1篇)等SCI 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1项,主持校级科研创新基金1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学业奖学金、校级研究生“学术十杰”称号等多项荣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围绕应用前景广阔的2-3μm波段脉冲激光产生技术,结合晶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了稀土离子掺杂氟化钙/锶晶体的光谱特性、团簇效应和能量传递过程,全面表征了它们的激光输出特性,评估它们在中红外宽带大功率宽光谱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中的应用潜能,获得了结构紧凑、小型高效的中红外全固态激光器,同时为该类晶体的优化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周晓凡同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就读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光学晶格量子调控的理论研究,在自旋轨道耦合超冷费米气体的强关联量子效应及拓扑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Physical Review A (3篇),New J. Phys. (1篇) 等SCI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主持了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1项。曾获得2017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和2017年分别获得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张峰同学,于2017年入深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徐世祥和张晗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二维材料非线性光学和超快光谱性质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为二维材料在强激光作用下引发的的光学非线性和光生产物,如自由载流子、激子、等离激元动力学及其调控特性,对于构建相关光电子器件,如锁模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和发光器件具有重要意义。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hotonics research》《Laser & Photonics Review》《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9篇;Web of Science总引用704次、他引638次,H-index为15,两次荣获深圳大学“腾讯创始人”奖学金,荣获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主持深圳大学研究生发展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范锦涛同学,主要从事超快激光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少周期脉冲产生的实验研究。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形式在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等SCI 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2017年获“天津大学”优博基金支持,2019年成为汉诺威大学博士后,入选玛丽居里光学会员,同时获得欧盟MULTIPLY科学基金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提出了光纤飞秒激光器泵浦的OPO获得高功率宽带可调谐输出的新方案:拓宽了光纤飞秒激光器泵浦OPO输出短波范围;设计了基于四棱镜系统和全金镜的无介质镜飞秒OPO系统;设计了重复频率为GHz的V型腔OPO;将脉冲自压缩技术应用到光纤飞秒激光器泵浦的OPO中,搭建了闲频光中红外4.2个光学周期的OPO;首次量化研究了飞秒OPG输出信号光脉冲的相对强度噪声及时间抖动,提出了基于双路CW-OPA的相干脉冲合成方案,获得中心波长1470 nm处3.9个光学周期的少周期飞秒激光脉冲输出;以输出高斯光束的Yb光纤飞秒激光器为泵浦光源,提出输出信号光为矢量光束(诸如高阶庞加莱光束、涡旋光束)的飞秒OPO设计方案。

马超杰同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全息术及其在数字光学相位共轭技术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同时,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和海报张贴各1次。目前受邀担任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OSA期刊审稿人。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号。

姚海峰同学,主要从事大气激光通信应用的实验研究。共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7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文章4篇(Optics Express(2篇),IEEE Access(1篇),Optics Communication(1篇),光学学报(1篇));其他合作SCI论文6篇,EI论文6篇;并且发表专利23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7项;2019年获得仪器仪表协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其他国家级、省市级、院校级等奖励13项,博士在读期间参与了7项国家级项目,主要成果为:创新性提出了基于APD特性的MPAM和MPSK信号在大气信道中两种传播模型,并研制出传输装置;根据大气光信道特征,首次提出信道互易与时间延时的评价模型,研制出大气光信道互易性实验系统;根据激光在大气信道中传输特性,为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制出了大气湍流模拟装置,同时为华为2012实验室开发了激光传输特性评价软件,这些科研工作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刘文杰同学,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研究,成果入选“浙江大学学生学术十大进展”和“2019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已发表SCI论文14篇,一作5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3项;在国内外多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做主报告5次,张贴海报3次,并获最佳海报奖1次;赴牛津大学博士公派联合培养一年;曾获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和最高荣誉称号“十佳大学生”,以及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等20余项荣誉奖励。

吴康达同学,主要从事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15年,吴康达进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至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nce Advances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篇,Optica一篇,npj Quantum Information 2篇 (其中一篇已正式接收),并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2018年研究生求是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实验实现辅助量子相干性蒸馏;首次从理论上提出量子相干性和量子关联的无损失循环转化线路图,并在实验上实现量子相干性和量子关联的相互转化;首次在实验上演示量子集体测量减少热力学系统中投影测量的反作用力;首次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量子比特在非相干操作下的转化问题,并设计出全光的严格非相干操作并以很高的保真度实现;首次在理论上提出利用分布式系统中的相干性度量来检测量子演化的非马尔可夫性,并在全光系统中做了实验演示。研究成果被著名科普网站science trend,权威媒体科技日报头版、中国科学报第一版报眼、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钱琛江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固体腔量子电动力学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博士研究期间将量子点-光子晶体微腔耦合体系,从传统的难以调控的基态单激子,向双激子、激发态激子等方向拓展,提出并实现了双光子拉比劈裂、可控的非偶极近似下的激发态-微腔强耦合体系。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1篇),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1篇)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6篇,共发表论文2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励。

刘征征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超短脉冲激光与功能材料相互作用及微纳激光器件的研究。以激光器小型化为牵引,以基于新型增益介质为突破口,创新发展了亚波长及亚微米尺度的微纳激光器件,取得多项原创研究成果。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CS Nano、ACS Photonic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photon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曾获得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闽能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获选2019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郝腾飞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波光子信号产生和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至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 Express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两篇为特邀论文,另有一篇被编辑精选为“Editor's Pick”。同时,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5篇合作论文。曾获IEEE Photonics Society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MTT-S) Graduate Fellowship、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必和必拓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学金等荣誉。

陈威威同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纳米晶材料及光电器件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掺杂对半导体纳米晶影响,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在Small,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Adv. Optical Mater.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