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位于广东佛山的美的集团中央空调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几百名工人、8台机械手机器人和25台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无人搬运车)穿插其中,一片忙碌景象。
长条状的AGV播放着欢快音乐,沿着预设轨道平稳行进。这台“视若无人状”的机器常常激起参观者的兴趣,人们故意站到AGV前头,看它作何反应。
这里的机器人正承担起需要负重的工作。按照车间负责人小陈的估算,现有的机器人将解放约41个劳动力。
事实上,即便是“无人工厂”,因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也早已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三年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各地随即出台自己的攻坚方案。佛山在今年6月发文,要在三年内累计推动3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机器换人”计划推行,既有应对“用工荒”、用工成本高的无奈,也希望将工人从一些损害人体健康和带有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根据统计,佛山的工厂车间需要工业机器人两万多台,但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约三千台。佛山市长鲁毅7月21日在“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大型网络采风活动佛山站的交流现场坦陈,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跟初期统计还有很大差距。
智能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人才、技术、成本都成为珠江西岸这座制造业城市的智能化转型需要考虑的问题。
“机器换人”解决“用工荒”
2015年春节后,鲁毅专门到佛山人社局了解返工率。
“人社局给我提供的数据大概是87%。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人口红利的一个拐点。”鲁毅说。
87%的返工率,意味着年前有100个工人上班,年后就只有87个工人,缺13个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的应用就摆在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用工荒”,感受最直接的是企业。
美的集团的车间负责人小陈说自己是80后,“我们刚来的时候感觉用工很容易招,但是现在很难,特别难。”
“我们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慢慢在提升,我们车间都装了WI-FI,宿舍装了空调、电脑、健身房……”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企业依然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用工荒”近年来不断困扰珠三角等地的企业。
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张鹏曾向媒体介绍,现在每个企业都存在20%至30%的缺口,每年过完春节,即便如格兰仕等企业开几辆大巴远赴广州火车站“抢人”,招工情况仍难令人满意。
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无疑可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去年调任佛山代市长的鲁毅在下半年的一次工作会上表示,佛山不少企业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老设备,要支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机器换人”。
在明确34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机器换人”计划之外,佛山还在今年5月推出《佛山扶持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根据官方介绍,佛山希望到2017年,带动3000家以上企业完成“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陶瓷、家电、金属材料加工等行业领域;并要促进全市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除了应对“用工荒”,工业机器人还可以代替工人完成操作强度大、具有危险性或损害人体健康的工作。
例如陶瓷行业的喷釉工序,劳动强度大,釉料对人体健康也有损害。机械装备行业所需要的金属焊接工序,容易产生烟尘、烟气,电光性眼炎、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颇高。对工业机器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事儿。
此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还可以节约人工费、釉料浪费,降低报废率,以达到提高生产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国产工业机器人技术层次有待提高
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聚集了多家机器人技术研发企业。
展示厅内,柔性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机器人自动抛光打磨系统、压铸机器人系统等设备,接上电源即可流畅自如地运行。
研究院负责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中国在机器人精密减速机等部件的技术上与国外差距较大。为了购买日本等地研发的减速机,中国的企业不得不支付高出该国国内售价两三倍的价格。
国产工业机器人首要面临的是如何在技术突破,其次是性能优化。
在小陈工作的车间,机械手机器人大多来自进口。
尽管所需要的机器人裸机,进口的比国产的单价要贵几万块,但公司还是选用进口机器人为主。
“因为国外的方案、可靠性、精准度要国内的要好一点。”小陈解释,国内的机器人“故障率还是相对高一点”。
在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的调研中,一些企业提出在机器人/智能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包括稳定性差、操作性差、机器人与实际工艺需求对接不上等。
佛山市经信局技术进步科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佛山市工业机器人市场存在不足,首先体现在整体技术层次还不高,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研究、设计、服务和整合环节薄弱;机器人本体生产缺失,需要大量进口,绝大多数企业产品集中于应用环节及中低端市场,年产值过20亿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非常少。再者,各类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缺乏,科研能力、自主创新、“智造”能力薄弱。
对于需要“更新换代”的企业来说,成本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研究院的调研结果显示,多家企业表示,如果机器装备采购成本回收期能控制在2至3年,则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和性能优化,佛山市长鲁毅显得信心满满。
在“粤创粤新”活动交流会上,鲁毅表示,佛山将采取“两手抓”,一是学习、借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机器人,例如瑞士的ABB、德国的KUKA、日本的安川等;二是加大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运用和推广。
“目前我们佛山市内机器人生产、应用、服务的企业,到6月底大概是100家。”此外,广东省重大科技平台——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已在今年落户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将致力于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
佛山市去年出台《佛山市打造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工作方案》,对于该市符合条件的大型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采购本地工业机器人的传统制造企业,每台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佛山扶持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已经考虑到企业的成本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在未来的3年内,佛山每年出资5300万元用于企业开展“机器换人”;企业购买成套自动化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的,最高可获100万元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