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首次组建两栖突击车方队受阅;车内安装摄像头、标齐镜减少车距误差,战士受训自备“神器”
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的教练员正在拉“五线”,调整排面整齐。
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教练员用卷尺精确测量枪套与中心线的距离,确保枪的位置整齐。
在即将举行的9·3阅兵中,首次组建的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将作为第二个出场的装备方队接受检阅。
据了解,此次受阅的两栖突击车是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二代两栖装甲装备,该方队的领队为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晓岩少将和海军陆战队某旅政委胡巨民大校。
接到阅兵任务后,两栖突击车方队是如何进行阅兵训练的?18台身披海洋迷彩的两栖突击车,如何用36秒的时间,准确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前从东华表到西华表的96米?
昨日,该方队相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了训练情况。
涂“十”字漆当准星
在阅兵训练中,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车方队要求突击车在行进中要做到骑线、等速、标齐、卡距等。
据介绍,此次受阅的两栖突击车,配备有高射机枪,防护上加装有“三防”设备,配有稳像式火控系统和热成像仪,增强了攻击能力和生存能力。优越的陆海机动性能、强大的火力配系、较强的综合防护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足以与世界最先进的两栖装甲战车媲美。但同时,由于两栖突击车车体大、车身高,从前方下视界到驾驶员的距离足有18.5米,骑线、标齐难度大。而且,相比于其他履带和轮式装甲,两栖突击车有陆上和海上两套动力系统,维护保养也更复杂。
面对这些问题,两栖突击车方队如何实现分秒不差?一开始,两栖突击车方队练习骑线驾驶时,驾驶员都会在前车后滑板用红色胶带粘成“十”字,作为后车骑线对正的参照点。
但是,如果是贴着显眼的红色“十”字标识的两栖突击车直接参阅,势必影响阅兵效果。为此,两栖突击车方队队长陈方想了一招,他找到工厂师傅,将参照的“十”字红色胶带统一换成了迷彩漆块。这一漆块成为驾驶员们的新“准星”。
激光测距维持两车间隔
按规定,方队之间距离为30米。虽然安装了自制的“十”字架卡距机,但这种“土方法”有失精准,使得间距误差较大。
两栖突击车方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配发了激光卡距机,驾驶员通过激光卡距机向前方发射激光,打到前车的尾滑板上任何一个地方后便会反射。激光反射回来之后,测出的距离会显示在驾驶员的显示屏上。这样一来,驾驶员就能够很精确地知道两车之间的距离,根据实时数据精准掌控油门,从而准确地保持编队规定的距离。
相关负责人介绍,方队由18台车组成,最前面是两台引导车,其余16辆车分成4排紧随其后。他说,两车前后之间的距离为10米,左右之间的间隔为6米。
为了减小两车之间距离的误差,方队还在车内安装了摄像系统和标齐镜两套设备。
“原始的标齐,由驾驶员通过标齐镜内的本车标齐杆与基准车标齐杆重合来实现。但只要驾驶员坐姿稍偏,景况就会出现差异,导致误差偏大。”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摄像系统的标齐线,不仅标齐更直观,卡距也更准确,且景况不会随着视角而变化,误差缩小到不足1厘米。
老将受训让教员“别客气”
在受阅的两栖突击车方队中,有一些是年纪偏大的将士。该方队领队之一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晓岩少将自身因长年飞行和出海训练,有着慢性膝关节损伤等病痛,但他在训练中叮嘱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教练员:“把我盯紧点,千万不能客气”。
他每天累计完成5小时军姿训练,至少练习5组100次的敬礼动作,每天睡前5分钟记一条装备突发情况处置预案。
与李晓岩情况相似,反舰导弹方队领队、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少将由于常年出海,肩周和腿部关节都有劳损,长久站立疼痛难忍,但是,训练中他咬牙坚持,先是站10分钟,然后20分钟,再到半个钟头。
经过1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刘庚群练就了站军姿两小时纹丝不动,40秒不眨眼的硬功夫。
在方队合练中,由于年龄偏大,刘庚群的动作总是和方队合不上,为此,他每次都提前到训练场,在队伍合练前40分钟,和其他3名领队反复练习敬礼动作。如今,4名领队和方队整齐划一。
领队随身携带“三件宝”
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受训将士们也想出了各自的绝招,准备了“神器”。
两栖突击车方队另一位领队是胡巨民大校,为了提高个人队列训练成绩,胡巨民的房间内有军容镜、录音笔、体重计“三件宝”。
他坚持每天早起一小时,对着军容镜练习敬礼动作、转头速度、眼神精度;每天用录音笔将自己的口令、答词录下来,与标准音反复比对纠正;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每天监测体重,进驻一个月瘦了7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