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激光增材制造新增院士 体现国家重点发展方向

星之球科技来源:人民网2015-12-09我要评论(0)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相继公布,宣告我国院士制度在改革调整后的首次增选工作顺利收官。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相继公布,宣告我国院士制度在改革调整后的首次增选工作顺利收官。

与往年相比,今年院士增选的最大亮点在于非学术因素干扰减少,行政干预的可能性降低,让多年来院士制度改革一直探索的目标终于成为现实。院士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让权力与学术各归其位”,更在于使院士群体的组成结构更加适应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契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去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对院士遴选渠道进行改革完善;中国工程院也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彻底关闭院士遴选的“行政渠道”。为此,今年院士增选对3大环节进行了改革。例如,在推荐环节,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在候选人身份上,此次增选明确“谢绝”了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增加了“终选”机制,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考查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学术驱动”还体现在高校新当选院士在此次新晋院士中的比例增加。今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有54.1%来自高校,相较于上次增选上升了5%左右;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有48.6%来自高等院校,相较于上次增选上升了7%左右。来自高校的新科院士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权力让位于学术和赋予创新更大空间的改革方向。

今年院士增选的第三大亮点在于,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等一线科技创新领域的科研实力逐渐加强,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人数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新增院士。这说明院士组成的结构也在不断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回顾院士制度改革,不难发现“回归学术”“领域多元”“契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路径日益清晰。而改革所产生的涟漪、释放的动能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显出实效,在学术科研和更广泛的创新创业层面结出果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