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市路一个不起眼小角落,有座古朴园子名叫“暂园”,连很多本地人都并不知道,这里其实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唐氏祠堂,我国近代印刷业先驱、著名书法家唐驼先生就生活于此。沉寂了近百年的园子,最近迎来了一帮“特殊”的客人。
2008年,暂园被列为“常州市历史建筑”,到2013年全市一共公布了226处“历史建筑”。自从去年常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规划部门就开始着手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测绘工程。
“平常我们的测绘都是在大地上,所有都是跟地面有关,而这次的测绘是深入到每个建筑的细节,比如说一个墙头、一个窗户,或者哪怕是门上的一个铃。”常州市测绘院副院长张云青介绍说。
常州历史建筑的风貌秉承了江南建筑的特点,细节精致丰富,用普通的全站仪,只能还原出一些相对棱角分明的结构,当处理更复杂的雕花外饰细节时,比如暂园的这一对屋脊龙吻兽,就要用上“新武器”了。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五分钟左右就能完成360度立体成像,解决了异形建筑的测绘难题,这也是常州首次在古建测绘领域应用这项先进技术,在全省范围也走在前列。
“用最精准的方法把历史建筑测绘下来 描述下来。然后就是建立一个档案留给后人,哪怕它已经损毁了,那我还可以把它复原出来。”张云青表示,即便引进如此先进的仪器,完成一幢历史建筑的测绘,还是需要4到5天,大型的院落要长达15天时间,所有的耐心都是为了追求真实,既忠实历史,又赋予它崭新的视角。经过后期电脑加工,尘封已久的暂园“复活”了鼎盛时期精美的外观轮廓,连一些肉眼都难以察觉的雕饰,也得以清晰再现。
常州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226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工作,第一期89处历史建筑测绘已经在今年10月底完成,这些数据都将输入“常州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
在这里,从常州的文化遗产到古树名木,所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位置、概况都图文并茂,一览无余。
最新运用的三维测绘数据以及各类影像资料也将全部录入数据库,逐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空间化、可视化,同时并入常州市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在规划阶段就能做到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我们本身留下的家底就不多了,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捡出来的话,以后消失的就更多了。对我们目前的历史建筑有哪些,我建档立库,对它们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常州规划设计院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室副主任张文珺表示现在的测绘工作十分重要。
常州规划部门开展的这次历史建筑测绘工程,耗时将要三年,今年这第一期的测绘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测绘工作都是在最热的七八月进行。
长时间的户外作业,测绘人员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这是项慢工程,短时间甚至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保护历史,就是在保护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