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深度解读

南开大学:非手性超表面实现可控旋光

星之球科技来源:中国激光2016-12-08我要评论(0)

南开大学陈树琪副教授和田建国教授设计了一种基于非手性十字镂空超表面结构的线偏光旋光器件,该器件具有对旋光的连续可调控性及宽带特性。

南开大学陈树琪副教授和田建国教授设计了一种基于非手性十字镂空超表面结构的线偏光旋光器件,该器件具有对旋光的连续可调控性及宽带特性。

2016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推荐
旋光是指线偏振光经过旋光介质后,偏振方向以光传播方向为轴发生一定角度偏转的现象。实现对旋光度大小直接、灵活的控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可通过测量旋光度的变化来探测肿瘤细胞浓度。
然而传统方法中,旋光现象大多依靠材料或结构对于左、右旋圆偏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来实现,材料和结构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对旋光度很难作定量调节。
人工微结构超表面对光偏振态和相位的操控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与传统光学器件相比,这种超表面结构具有更加丰富的光学性质,在超分辨成像、平面透镜、全息等领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人工微结构的提出,也为实现可控旋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先前的工作都是通过手性人工微结构实现旋光效应。
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陈树琪副教授和田建国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机制,实现了基于非手性十字镂空超表面结构的线偏光旋光器件,并通过理论和实验证明了这种旋光现象的连续可调控性以及宽带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096 (2016)]上。自然出版集团在这篇文章公开发表的同时,在其Research Summary专栏上刊出了一篇关于它的介绍文章,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QQ浏览器截屏未命名
图 非手性超表面实现可控旋光过程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利用非手性超表面直接操控光相位来产生可控旋光现象的方法。如图所示,入射光波在经过两个相邻的超表面十字镂空单元后,将在近场产生旋性相反的两种圆偏振透射光;通过设计结构单元的尺寸可以有效控制两种偏振光的相位差;利用近场干涉作用,便可以在远场实现出射光波的任意大小的可控旋光。
相比于传统的旋光方式,这种非手性超表面的旋光效应是基于一种全新的机制,并可以在宽波段上实现大小可控的旋光,对旋光效应在微纳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