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到海外“扫货”,连“马桶盖”也卖断货……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品难以满足中国人的旺盛需求。一份关于“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恰是对这个沉重问题的全新答卷。
中国制造如何找到一条转型升级的道路,从国家领导到实业界,都把目光投向上海。上海制造曾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风靡全国。调研召集人之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维华说,扭转国人竞相去国外扫货的现状,大家都有共同的心声。于是,工程院院士、高校专家教授、央企国企负责人、制造业一线工人代表、政府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负责人纷纷加入,都想出一份力,“我们这个组人数是最多的。”
35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了规模最大的一个专题调研小组,希望为中国制造“探路”。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题目很大,所以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就成为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是调研召集人之一,他说,代表们希望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影响中国制造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破解几个影响中国制造的实质性的问题,那么这个调研就有实际意义了。
从去年7月起,专题调研小组冒着高温酷暑南下深圳,考察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又奔赴成都考察制造业企业。随后,代表们走访了上海长兴岛的江南造船厂、振华港机,以及位于嘉定的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公司,并召开中小企业座谈会。
代表们深入调查研究,寻找质量品牌建设中的好经验,也归纳总结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随着调研的深入,大家的思路日益清晰。大家深切认识到,中国制造如果能把质量做好,再塑造出自身品牌,就有了广阔天地。
在张维华印象中,代表们对华为管理层讲述的一个案例印象深刻。去年5月,一批华为手机在运输过程中遭遇罕见的轮胎起火,导致集装箱内的部分手机受影响。为了避免潜在隐患影响消费者,华为决定将所有1.7万台荣耀手机全部销毁,总价值近2000万元。“这种不惜代价确保产品质量的案例,对我们触动很大。”
与此同时,在品牌塑造方面,华为、振华港机、新时达等,无不是在成功满足客户需求中奠定了自身品牌。以新时达机器人为例,其快速发展得益于制造业从过去的大规模制造转向小批次、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他们的机器人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获得了自我发展。“企业围绕消费者痛点进行的持续创新是关键,这让我体会很深,对其他企业也很有借鉴意义。”邵志清说。
在一次次调研和“头脑风暴”过程中,代表们获取了大量一手信息,既有企业家的建议,专家学者的思考,还征集了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质监局等政府部门的考虑。不仅如此,小组里不同专业背景的代表们发挥所长,从各自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工程院院士从对标国际高标准角度提出建议,来自一线的工人代表则从提供高技能“工匠”社会地位,培育和稳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着眼点。
在报告中,专题调研小组汇聚各方智慧,提出八条具体建议:包括加强品牌领域建设立法、分类推进品牌建设发展、加强制造业商标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服务机构作用、激活老字号品牌、完善质量和品牌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有序推进质量人才社会培育和评价工作。
“报告只是个基础,接下来要把调研成果转化,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将针对共性问题提出相关的议案、建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邵志清说。据记者了解,报告为今年上海代表团提出议案打下扎实基础,代表们将提交关于制定质量促进法的议案,弥补过去管理型立法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同时,还将就加强品牌建设立法、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条款提出议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