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候选人推选标准和条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并当选院士。 凡2011、2013、2015年已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两院合计连续3次的,2017年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
邵新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由邵新宇领导的一个汽车激光加工技术项目于 201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一等奖,在邵新宇 教授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成了“学研产用”结合、光机电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历经十二载潜心技术攻关和市场耕耘,团队研发了白车身激光焊接、不等厚板拼焊、激光非穿透紧密切割等一系列生产线,一举突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在汽车制造激光加工高端装备生产中实现了国产自主化。
樊仲维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筹),同时也是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领域是全固态激光技术及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 13 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篇,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80 余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排名第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排名第 1)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壹等奖 ( 排名第 1) 、军队科技进步壹等奖 ( 排名第 4) 各 1 项。曾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中韩光学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中方委员、《光学精密工程》和《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等学术职务。现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十二五国家 (863 计划 ) 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第三 / 四届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等。
刘泽金
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新体系结构固态激光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大校军衔。2009、2011年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2017年已经是刘泽金教授第四次入选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了!
主要从事高能激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高平均功率和高光束质量激光在民用及军事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是当前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全固态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都可以达到一定高的功率,但也有各自的缺点。考虑到现有激光技术的发展现状,刘泽金教授等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体系结构固态激光的概念,以获取高光束质量的高功率激光。
朱健强
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第十中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被推荐转入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考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激光技术与器件。现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现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激光驱动器的总体光学设计、结构设计、相关检测技术和测控技术等研究工作。设计了国际首例同轴双程主放大器的反射腔镜架,创新建立实施了神光Ⅱ靶场终端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改造,组织并指导了神光II高效三倍频系统的工程设计。作为第一发明人的“连续可调数显式光纤衰减器”等2项发明获中国发明专利。“神光II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杨中民
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玻分会理事,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对象,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国外期刊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Physics D、Journal of Physics:Co ndensed Materials、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Optical Materials、Material Letters特约审稿人,国内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中国激光》以及《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的特约审稿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