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制造是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等技术,运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并进一步向流通、消费等领域拓展的产物,本质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营销模式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这是云制造的重要内涵。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云制造的核心内容。
与我们熟知的智能制造相比,云制造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大制造的概念上,与主要适用于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概念相比,云制造从制造、销售领域延伸拓展到使用、服务等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之时,“云制造”已从概念走进现实。
比如应用端,今年初上海某展会上,徐工集团携手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互联网和通信业领军企业,共同发布了工业云平台——“徐工工业云”平台,着力打造“互联网+云技术+制造”的全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借此发力中国“一带一路”。
云制造的主要特点是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定制生产。在资源整合方面,云制造能够将分散的制造资源(如软件、数据、计算、加工、检测等)集中起来,形成逻辑上统一的资源整体,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突破单一资源的能力极限。
除此之外,云制造能够促进产业融合,特别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云制造所依托的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有利于企业了解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情况,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有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对产品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调整,并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从而促进生产与市场、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
另外,云制造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传统生产模式是企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决定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产品经过商业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电子商务则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时空障碍、交易障碍,可以用C2B(消费者到企业)模式代替B2C(企业到消费者)模式。在云制造中,企业可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柔性化生产为依托,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
云制造中,工业云平台能够灵活实现跨区域工业信息服务的部署和交付,是当下工程机械制造业竞争的重点。国外一些老牌的制造型企业早已将触角延伸到工业互联网领域,工业云也成为当前工程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兵家必争之地。截至今年1月份,我国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已达35.9%。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6年我国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分别超过4万、10万、25万、60万,年均增长超过146%。
按照市场的基本划分,涉足中国工业云平台的厂商有四类:“借壳而入”的国外厂商、BAT之类的互联网巨头、传统的硬件厂商,以及专注云计算垂直领域的厂商。GE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立刻于2013年推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并于2015年对外开放。西门子则建立了跨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MindSphere,帮助企业进行预防性维护、能源数据管理等数字化服务。诸如罗克韦尔自动化、施耐德、IBM、SAP等行业巨擘,也都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内企业如宜科、阿里巴巴、上海慧程或专注或跨界进入工业云平台领域。
业内专家预计,2017年工业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今年,工信部将推动16个试点省市工业云平台功能完善、业务创新和服务提升;重点推动智能传感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工程,提升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能力,夯实工业云平台基础技术;在打造产业生态、强化技术产业支撑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试点示范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工业云平台建设和模式创新,开启我国工业领域“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