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称,深圳大多数外迁的企业已经不再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是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并警示当地产业不要陷入“空心化”。
近日,深圳市政协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为主题的重点调研。其中,先进制造业调研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走访工业园区和企业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搜集整理了深圳先进制造业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7月26日,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壮大实体经济”专题协商会上,先进制造业调研组发布了上述报告。报告称,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
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
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内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有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在深圳周边、内地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有计划地开展产业转移。2016年5月,《别让华为跑了》引发社会舆论对深圳企业产业转移的广泛关注,原深圳市市长许勤在2016年的一次讲话中说:“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先进制造业调研组也注意到了一个新的现象:前几年由于深圳市政府主导开展的转移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外迁的企业大多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业;而如今深圳外迁的制造业大多数是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
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东莞买地;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将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和贵州;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园区……
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报告称,迁走的不仅是一个大型企业,更是一个产业链的迁移,很多上下游配套的企业也随之迁走,这对深圳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由于外迁的企业众多,南山区的一些工业园已变身为文化创意园。
与此同时,深圳周边城市正在加快吸纳深圳企业落户,“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生产制造”的模式已是很多公司的常态。
深中通道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后,据中山市发改局统计,近3年已接纳230多家深圳企业落地中山;江门市工商部门统计,已有198家深圳企业在江门投资,设立企业法人共166户,注册资本300.2亿元,同时,深圳企业在江门设立的分支机构达225户。
报告称,洲明科技董事长林洺峰说,其所在的LED行业已经有近1/3的企业迁离深圳。亿和精密董事长张耀华表示,其企业总部不会迁离深圳,但由于扩大产能和占领市场需要,也已将生产产能转移至内地。
另外,从深圳市2015、2016年新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发现:深圳制造业企业上市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85%的募集资金是投向深圳以外的地区,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等。
产业空心化危险迫在眉睫
2016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7700.43亿元,占GDP的39.50%,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11785.88亿元,占GDP的60.46%,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突破六成。
有观点认为,目前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经接近临界点,制造业不能再退。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就认为: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会影响城市竞争力,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型城市,创新一定要有制造业的支撑,否则创新容易成为无本之木。
上述报告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例,1999年时,香港的GDP大约是新加坡的2倍;但是到2010年时,新加坡追上香港并实现超越。这其中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制造业比重比香港高。
新加坡虽然土地面积很小,只有深圳的1/3,但是它的制造业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新加坡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半导体生产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它的伟创力公司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制造业巨头。
报告称,目前,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深圳外,这一过程自然会带来经济活力、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无疑也将造成深圳产业空心化危险,因此深圳应借鉴新加坡经验守住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