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的激光武器到底能不能摧毁导弹,进攻型和防御型激光不一样。结合现有技术来分析。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美国实验功率最大的机载激光,就是由波音747改装的YAL-1进攻型机载激光武器系统(ABL)。它使用化学激光,747所携带的化学药剂可对脆弱目标进行50左右次攻击,但对坚固目标只能打30左右次。
它是先用红外探头探测到目标,然后发射低功率激光照射目标取得精确数据,最后发生高功率激光摧毁目标。但与导弹拦截相比,它起码有几个不足之处:
一、射程有限。目前实验中ABL有效摧毁距离仅100多公里,达到设计指标后,也不过300公里(对付液体燃料目标)至600公里(对付固体燃料目标)。
二、探测手段不够。它的红外探头目前主要是发现助推段的弹道导弹,此时红外特征强烈,目标也大。但想发现中段无动力飞行的的弹头,就困难了。
三、威力不足。ABL是兆瓦级(千千瓦级)的,它现在只能对付较脆弱的目标,比如敌导弹助推器壳体。如果敌弹头采取加固防热层甚至反射层,再加上高速自旋(这会让激光不能连续照射同一点),ABL就无法摧毁弹头。
以上缺陷使之只能对付处于助推段的战术弹道导弹,比如这次实验中拦截的类似飞毛腿的短程导弹。它现在肯定对付不了洲际弹道导弹,后者不仅速度快,而且ABL载机也完全没有可能也没有时间抵近到敌洲际导弹发射阵地数百公里处在其助推段进行拦截。洲际导弹进入中段及末段飞行时,ABL的火控系统精度和激光威力尚无法满足拦截超小、冷却且坚固弹头的要求。
相比之下,目前用于末段拦截的反导导弹已经很多,而中侧面拦截的反导导弹也正在进行实用化阶段。显然,激光武器在此方面尚不能与之相比或取而代之。
当然,这只是目前这种唯一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的缺陷,未来随技术水平提高,激光拦截系统的功率和火控系统的精度必将有飞跃式的发展,激光拦截导弹实现实用化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是这是中远期未来的事。而且未来最有前途的,还不是这种机载激光武器系统,而是天基的进攻性激光或粒子束武器系统。拦截洲际导弹,激光武器必将是天基部署。
所以几千千瓦的大功率战略激光都无法作为进攻武器去摧毁助推段的导弹,导弹又何惧大气层内的几百千瓦战术激光,所以战术激光只能发挥发射成本低、反应迅速的优势。去做好防御工作,使对方发射的战术导弹失效或导引头失效,当然需要战术导弹没有采取反激光措施,但至少能摧毁一部分的导弹。但是战术防御激光遇到大雨、大雪、大雾天气飞机就不能作战,受射程和功率制约非常厉害,在战斗值勤时间上也要大打折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