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拿起喷枪,对着一块长满铁锈的金属板隔空上下“清扫”,几秒钟后,金属板上的锈迹被擦除得干干净净,而板材的基底材料毫发无损。
这就是激光清洗,一种工业清洗和光学领域内的前沿技术。两年前,一座院士工作站落户江门,让激光清洗产业在这里迅速扎根、崛起。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从无到有,经历了场地困难、资金瓶颈,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迅速克服。如今,该工作站已成功研发多款激光清洗机,有望抢占激光产业的新蓝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众多逐梦故事中的有力注解。
初创公司在免费厂房研发出新产品
李卫华是江门市珠西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此前长期活跃在天津、深圳等城市。但从2017年10月开始,他工作的“大本营”转移到了珠江西岸的江门。
进驻江门是姚建铨院士团队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布局。根据规划,该工作站将积极探索激光清洗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动激光清洗技术在江门得到广泛应用。
上个月,工作站刚刚成功研发一款小型激光清洗机。李卫华介绍,这是目前国内尺寸最小的同类产品。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研发出国内尺寸最小激光清洗机,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李卫华说,在激光清洗技术领域,姚建铨院士堪称行业泰斗,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但接下来仍面临如何将激光清洗技术产业化的难题,新产品研发成为其中的关键所在。
“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江门后,还要有一个实体机构或企业来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李卫华告诉记者,江门珠西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具体负责运营院士工作站的工作,并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李卫华来到江门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研发及生产基地。但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一开始对此一筹莫展。就在这个时候,蓬江区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提出为该院士工作站提供将近1000平方米的场地,而且头两年还免租金。
蓬江此举并非无的放矢。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拥有大量传统制造企业,但近年来普遍遭遇转型困境。而激光智能装备正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他们看来,姚建铨院士的新技术、新设备可以满足江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帮助他们挺进附加值更高、技术壁垒更高的产业链上游。
解决了场地难题后,李卫华迅速组建起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带着几名工程师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上述新产品。
与传统激光技术相比,激光清洗技术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更环保等优势。“我们希望在江门落户后,可以加速激光清洗技术的产业化,让更多企业都用上相关设备。同时,在江门设立院士工作站有利于我们搜集产品的实际应用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院士团队在激光清洗技术领域的研发。”李卫华说。
政府斥资过千万元助力激光产业发展
除了场地问题,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供应不足,也是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落户后面临的主要困难。李卫华坦言,激光属于前沿产业,但江门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并不具备优势。与此同时,江门还存在研发设备相对低端、创新平台不足等短板。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计划以江门为生产总部基地,与深圳、天津等创新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形成互补。姚建铨表示,天津是他长期开展研发活动的“大本营”,有很多科研资源可以供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直接使用;深圳则是全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而且产业链非常完善。“今后,我们将利用全国各地优势资源,推动江门激光清洗技术加快发展,助推该市企业转型升级。”
李卫华举例说,最近姚建铨院士的一名博士学生已经到五邑大学入职,未来将深入参与院士工作站的研发工作,助力全市激光产业发展。“随着院士工作站的运转进入正轨,接下来我们将力争推荐或自主引进30—50个高层次人才到江门就业,为本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增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
另一方面,因为院士研发的往往是前沿技术,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较长。李卫华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研发资金的投入,政府主导的研发项目相较于民营企业立足点更高,而不是追逐短期内的收益。“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整个激光清洗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不只是解决一两个技术难点,有利于蓬江区培育激光产业集群。”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蓬江区与江门市珠西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斥资过千万元为后者提供发展初期的研发、生产资金。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落户后,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加速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大力培育激光产业,进而辐射本地企业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