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美国商务部将44家中国公司和学校列入美国公司在做生意时需加谨慎的“未经核实”实体的名单,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名列其中。彼时,逸飞激光董事长吴轩在公司内部说:“是压力也是机遇,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半年后,吴轩在接受“新时代武汉民营经济风采”专栏采访时笑言:“能够得到美国的关注,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产业方向。”云淡风轻的背后,压力已然转化成为机遇。
据说,吴轩当初给公司起名“逸飞”,是希望这份事业“厚积薄发,一飞冲天”。从2005年创立以来,逸飞激光所做的,是深深扎根在激光焊接行业,做专做厚。
扎根与高飞,是两个方向,于逸飞激光却并行不悖。公司在多个细分领域跻身我国前列,多项关键技术领先全球。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又令其高飞的天空更加辽阔。
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轩
从单机到整厂,把一个点无限放大
把企业做大,大抵有两种路径,一是不断多元化拓展,二是持续放大一个点。逸飞激光无疑是后者。
吴轩2005年创办逸飞激光时,中国正在进入“光加工时代”,他认定的发展方向是其中一个制高点---激光焊接。
2007年,逸飞激光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脉冲式激光器。以此为起点,逸飞激光每三年一次进阶:首先是做激光焊接机及工作站;接下来加入自动上下料、过程自动检测等,做成激光焊接流水线;然后进一步延伸,形成激光焊接车间解决方案,乃至智能化的整厂解决方案。
伴随这个不断做加法的过程,公司单笔订单规模从数十万元级别提升到百万,再到千万,最大过亿。
做加法的同时,逸飞激光也在做减法。公司早先做了很多焊接类的先行工作,包括3C手机精密点焊、灯丝焊接、传感器器件焊接等,做得很全。为专业专注、做深做厚,砍掉了很多,主攻动力电池(电芯、模组和PACK)、家电五金等行业。2011年启动做自动化线时,逸飞激光优化了既有的客户群体,以数码电池为例,最多时有300家客户,最后只保留了10家。
一加一减之间,逸飞激光把一个方向做专做厚,牢牢占据了行业头部位置,在激光焊接装备领域跻身国内前列,在动力电池、家电五金细分行业也是名列前茅。
激光智能自动化车间,只要3个人巡线
2008年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一直将动力电池作为第一主攻方向的逸飞激光,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全程分享了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由于动力电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并且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激光焊接技术成为其制作过程中关键的工艺技术之一。
逸飞激光先后攻克了众多焊接难题,如在国内最早实现铝合金焊接,后来又拿下了曾被称为“激光禁区”的铜焊接。把铜、铝等材料焊接起来,所需温度在1600℃以上,而焊接部位下方2毫米可能就是不耐高温的材料,只能承受80℃,对于这类热传导控制,逸飞激光早已“炉火纯青”。
2013年至2014年,逸飞激光在全球首创“动力电池全极耳激光自动生产线”(极耳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巧合的是,此时正是动力电池市场需求井喷的前夜。2015年,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整体增幅高达4倍。
全极耳激光自动生产线是公司“很拳头”的一个产品。一分钟可生产50支,单线一天5万支,一个车间4条线,每天就是20万支,整个过程全自动,只需要3个人巡线就行了。
“激光、新能源汽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制造的这几个关键词我们都踏准了,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落地,见证并积极参与了它们的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吴轩这样总结。
产业链协同,共促行业装备升级
逸飞激光的生产车间里摆放着许多等待发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激光焊接工作站。如果说激光焊接机、工作站可以自行制造,那么产线、车间乃至整厂,就必须进行产业链协同。
在吴轩看来,产业链协同是大的趋势,中国制造需要这种思维。我们要做专,专注一个方向,但很多时候又需要全(提供各种解决方案),我们就需要更多专业方案合作伙伴来做协同,包括客户、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比如,做产线需要与自动化物流、仓储等专业合作,做数字化工厂又需要与VR、总线控制、通讯互联、数据处理等专业合作。
基于对专注产业的熟悉,逸飞激光能够搭建最优的产线、车间整合方案,这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
他坦言,在逸飞激光的协同产业链中也成长起来了一批竞争伙伴,但公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升级,公司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专注的领域。
尽管被美国商务部列入“未经核实”实体名单,但今年逸飞激光仍在快速发展,2019年前8个月的订单已超2018年全年近1倍。
“‘光加工’行业未来20年不会有什么问题,自动化、智能化还有很大空间。”吴轩说,“我们继续做专做厚,在这个过程中做大做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