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最美科技工作者胡丽丽 攻克激光钕玻璃关键技术

来源:东方网2020-02-18我要评论(0)

胡丽丽,女,1963年4月出生,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获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



胡丽丽,女,1963年4月出生,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获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理事长,2019年,入选了“上海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从事了激光玻璃、激光光纤基础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研发30余年,带领团队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攻克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


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


钕玻璃,是一种含有稀土发光钕离子的特殊玻璃,是目前人类所知能够输出最大能量的激光工作介质,可以将微不足道的能量(10的负9次方焦耳)放大千万亿倍到“小太阳”量级(10的6次方焦耳)。


进入21世纪,我国激光聚变装置的研究对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突破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是解决该需求的唯一途径,这一技术被誉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七大奇迹之首,美国经多年攻关掌握了该技术,却对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唯有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才能为我国具备独立研发大型激光装置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胡丽丽和她的团队一起,选择了一条艰苦而无法回头的路。


扎进实验室,啃下硬骨头


钕玻璃比一般的光学玻璃要“娇气”许多,需同时满足28个技术指标。冷了,有裂纹﹔受潮了,容易发霉﹔包边胶的耐环境性差一点,会脱胶﹔还不能有附加应力,要知道就算用手摸一下,手上的温度也会激发玻璃内部应力变化……


钕玻璃总是在封闭式隧道窑炸裂,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需要在这个隧道窑里呆上一个星期,逐渐冷却到六七十度。


实验初期,玻璃都在隧道窑里炸裂了。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说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胡丽丽秉着“只能上,不能退”的决心。她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最终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围绕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胡丽丽团队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


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


目前,上海光机所已成为国际上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批量制造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和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5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在我国科研、工业制造等领域也实现了重要应用。


科研工作有热情就不苦


胡丽丽于1987年在浙江大学完成材料学本科、硕士学习后,慕名报考了中科院海光机所的博士,师从中国钕玻璃研究的两位“掌门人”——干福熹院士和姜中宏院士,由此结缘钕玻璃。她总说,没有团队的合作,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


“很多人一毕业就加入了我们的团队,十几年钻在一门技术里,做到了极致。”胡丽丽说。“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白了头发,伴随结婚生子的人生历程,他们把自己要攻关的技术当成了另一个孩子。”


据悉,十多年前,团队刚刚开始连续熔炼实验时,是在一个用采光瓦搭成的简易棚子里。夏天棚子里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24小时不间断地“钉”在车间里成为常态。


这么多年,胡丽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一定要去玻璃熔制车间里转一转。由于连续熔炼技术的需要,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要24小时不间断地开上好几个月。她也坦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家人的亏欠是难免的。胡丽丽说:“科研工作辛苦而又清贫,在外人看来宛如‘苦行僧’,但是只要是对工作有热情,就一点都不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