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生产的各类商品远销全球各地,还因此获得了一个“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随着国内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工厂转型困难,以及愈演愈烈的“用工荒”问题。以“用工荒”为例,以前工厂的员工多不胜数,大家都想进工厂上班。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进工厂打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工厂不愿意“养人”了。以前的工厂,职工大多都是终身制的,相当于那个年代的“铁饭碗”,各项福利待遇都非常好。后来,随着企业的改革,工厂也取消了职工终身制,这让很多人不再向往进工厂上班。不仅不向往,反而认为进工厂上班没前途,是在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由于很多年轻都不愿意进厂打工,工厂的用工情况也越来越严峻。
有声音指出,一些工厂可以恢复“养人”制度,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加入。这样不仅能解决用工困难的问题,还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好。然而,面对这一提议,很多工厂都选择了“无视”,这是为什么呢?
制造业红利已经过去,企业“养不起”员工
如今,低端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国内很多制造工厂的收益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实体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负担过重的企业,根本“养不起”大量的员工。
流水线工作,不要求技术,更不要求“工匠精神”
现在有很多工厂,虽然也归属于制造业,但其本身基本上不制造什么东西,而是全靠组装。所以近些年,我国也一直在倡导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而这些工厂的流水线工作,就算不识字也完全可以胜任。在这种情况下,工厂自然没必要去“养人”,因为他们用不到技术,也不需要“工匠精神”,他们只缺少足够的劳动力。
人工被机器替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工厂都换上了自动化生产设备。这些机器的使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岗位。当然,和人工成本相比,机器的价格也并不低,并且没有人工灵活。不过,使用机器来替代人工,确实是一个解决“用工荒”的好办法。
由于工厂不再愿意“养人”,因此去工厂上班的人越来越少,更不要说培养出一批“工匠”了。连工匠人数都寥寥无几,那么“工匠精神”更无从谈起了。事实上,不仅仅是制造业,现在很多行业在招工的时候,只愿意招聘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旦年龄超过35岁,被辞退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员工都在为自己的明天“发愁”,哪还有心思去考虑“工匠精神”。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