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任首相访问东南亚之际,日本政府再提供应链多元化。
在18~21日对越南、印度尼西亚访问的4天期间,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了一系列鼓励日企向东南亚投资的促进举措。
菅义伟在访问越南期间于当地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供应链过于集中,存在风险。因此,建议日本企业的供应链分散到东南亚各国。同时,计划大幅增加对在东南亚国家扩大生产基地的企业发放的补贴,其中,大企业补贴费用最多达到二分之一,而中小企业补贴最多达到三分之二。此举将纳入年内确定的经济对策。
菅义伟称:“日本将加强本国供应链,并深化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合作,从而构筑应对危机的经济体制。”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高额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其中就包括供应链改革计划,即拨款2435亿日元(约合157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转移到日本或东南亚地区,实现生产基地多样化。此次新政被视为安倍政府时期的供应链改革政策的延续。
“以政促经”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供应链转移对于日企而言不是个新话题,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日企在布局中国市场的同时,向东南亚扩散,“当时是成本主导”。
谢栋铭表示,如今这一战略背后的变量在发生变化。“成本,在以前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现在除了成本之外,企业会考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供应链布局的变量。而以前可能很少有人会把一国在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应对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变量放到供应链中进行考虑。”他说,“此外,除一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外,与环保和绿色相关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未来影响企业供应链布局的变量之一。”
谢栋铭认为,疫情给了企业切身的感受,“四五月后,中国率先从疫情中走了出来,很多外资企业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唯一还能生产的地方就是在中国。”
如今,不仅仅是欧美,诸如东南亚的泰国、印尼等地,都在遭遇卷土重来的第二波疫情。其中,印尼在第二次进入疫情防控“新常态过渡期”后,单日新增的确诊病例又反弹至1000例以上。在9月14日第二次“大规模社会限制”措施实行一个月中,疫情也没有出现明显缓解的迹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陈友骏则认为,东南亚国家是日本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合作对象。菅义伟此行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供应链调整”,而所谓的调整就是将部分零部件或成品的生产基地从制造成本较高、限制性条件相对较多的其他地区,转移至成本相对较低且限制条件较少的东南亚地区,降低以日本技术为核心的整条供应链的绝对性成本,整体性提升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自安倍政府公开支持日本企业回迁或转移生产基地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及其下属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已选定了一批政策支持对象。有鉴于此,菅义伟此访也是为接下来日本的经济行为做政治铺垫,即“以政促经”,希望包括越南、印尼等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能够更顺畅地接纳日本企业,接纳日本投资。
升级供应链是王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跃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过去10年间,东南亚地区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确吸引了不少日本企业,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将中国的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但是,上述日本企业中有不少在落地东南亚后发现,其实当地的劳动力素质、营商环境与中国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本年度的《贸易白皮书》中,政府已把供应链重塑作为后疫情时代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之一。白皮书强调:“尽管精益化生产意味着可以减少库存,但每个行业还需视自身情况,确保不同的库存标准。因此,采购来源的多元化和库存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对于调整供应链的日企,谢栋铭认为,这一调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与把企业布局从东部沿海调整到西部地区相比,谢栋铭强调,产业升级才是主流的应对之道。“(中国企业)可能会放弃一部分低端的制造,侧重于部分的高端制造。这是很多外国企业历来遵循的路线。”他说,“一旦在高端制造上掌握了一部分资源后,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转移的。”
谢栋铭认为,日企此次调整产业链其实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没有那么大,“因为中国市场体量依旧在,制造业不可能摆脱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所以从大方向来看,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姜跃春也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还是要多元化考虑,注意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转型,“以前,中国企业在对外发展时也会遇到瓶颈,特别是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现在面临全球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面对的这些竞争在过去几年里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出口结构,这始终是一个长远战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