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在加快部署“十四五”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工作,积极抢抓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按照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47.9%,占GDP比重为2.9%,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1%。
▲2020年11月30日,人们在山东青岛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参观。图/IC photo
被中央点名再部署再推进的工业互联网,走过了“从0到1”由概念到实践的第一阶段,如今正迎来“从1到100”推动高效应用的第二阶段。
从7月份开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在全国举行,从五大赛题方向征集具有高应用价值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这一声势浩大的赛事,剑指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一道突出难题:工业互联网怎么能够“有用”?
两年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就提出,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过去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助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方面,工业互联网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赋能者的角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生命力不断增强。”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成长,余晓晖给予高度肯定。他同时表示,解密这一全新产业的发展逻辑,发挥好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价值,应重在一个“实”字。
随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实力企业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共识,龙头之间明争暗斗。不过,在余晓晖看来,工业互联网不同于消费互联网,这一产业当前还不会产生BAT这样的龙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一大批有实力的行业级平台在各个细分领域百花齐放,同时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也不断壮大。
“好用才是硬道理”
《财经国家周刊》:不久前,信通院发布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根据报告,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方面不断走深向实。但是另一方面,对工业互联网到底有什么用、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依然存有很多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余晓晖:几年来,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也很好地推动工业的转型发展,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赋能者。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论,而当前要帮助企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快速变革的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快速感知、敏捷响应,从而更好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从需求、产品到竞争者的快速迭代变化,在实时感知和洞察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策略优化和完成全局智能化决策。可以说,快速感知、敏捷响应、动态优化和全局智能化协同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从两个层面看工业互联网,从宏观层面看,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变革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从技术层面看,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体系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数字化系统,包括新的感知、互联、计算、控制和智能技术,这些新的技术与生产制造体系结合以后,实现了人、机、物广泛互联,构建实现海量数据及工业知识汇聚管理、集成建模、分析洞察和优化决策的数字化平台。
虽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差异很大,但在整个工业互联网体系中,它们遵从相同的机理,是相同的个体,都是要把数据驱动和每一个行业的知识与机理结合在一起,形成数据驱动与工业知识相结合、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新的智能化优化范式。
《财经国家周刊》:早在两年前,你就提出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在你看来,工业互联网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表现?
余晓晖:发挥好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价值,应重在一个“实”字。工业互联网首先是应用,应用才能创造价值,好用才是硬道理。因此,必须以应用价值牵引工业互联网发展。这两年,工业互联网从概念到落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案例不断增多,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应用到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石化、钢铁、轻工家电、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30余个重点行业,涵盖研发设计、设备管理、生产管控、运营管理、商业创新、产业链价值链优化等各个环节,有力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020年10月18日,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示现场。图/视觉中国
也应该看到,虽然工业互联网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客观地说,从应用、技术到商业模式还仍在探索中,一些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的先行企业已取得明显收益,而多数企业还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的问题。
这其中有一个供给与需求的鸿沟问题。以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应用为例,一方面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较强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技术能力,也在不断积累工业知识和机理,但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仍然不够,难以用标准化产品化的方式服务行业和企业,大多需要定制化的个案式解决方案,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制约了大规模的推广,尤其不易实现跨行业的推广。
另一方面,有大量工业企业,具有突出的数字化改造需求,但不了解工业互联网,缺乏相应的能力,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ICT技术和人才,也不易找到可以完全匹配自身需求的平台。因此,如何把企业的需求和平台的技术结合,供需双方彼此都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双方学习的过程。
目前看,亟需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或集成商,以做好工业互联网通用技术与行业个性需求间的匹配,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和标准化,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财经国家周刊》:总体而言,无论是工业互联网本身,还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目前都还处于初步阶段。与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同,工业“触网”进程比较缓慢。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
余晓晖:消费互联网是横向的,用户需求共性远远强于个性,因此能在不长时间内连接全球数亿人,容易形成服务海量人口的通用平台。工业互联网是垂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整合行业的深度经验,以此与数据驱动的优化方法结合,作为智能决策的基础。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是大量定制化,每个门类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大量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都是定制化的,定制化的比例可能在70%—80%。即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也不能拿来别人的方案直接用,还需要做大量的适配改造。
需要强调的是,工业互联网不只是数据驱动,它会和工业、行业本身结合,包括三个层级。第一是“数据科学+工业知识”创新增强范式,第二是“数据驱动+自动化”生产运营智能优化,第三是“数据驱动+信息化”产业链价值链协同优化。这是工业互联网的价值所在,可以把传统工业已有的体系做更好的结合,形成新的变革模式,也正是需要大量和深度的行业积累,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增长和扩张速度没有消费性互联网快。
目前,工业互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化、标准化的过程还没有大规模铺开,更未到全面普及的程度。这不是工业互联网本身的问题,是其特定发展阶段的一个自然过程,需要不断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不用担心各地“扎堆”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很多地方都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如青岛、苏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就目前来看,各地发展工业互联网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模式?如何看待城市之间的竞争?
余晓晖:工业互联网成为很多城市的共同选择,这种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是各个城市出于自身产业升级的战略考量。实际上,顺应时代方向,通过工业互联网这个全新工具推动产业升级,这个思考带有全球共性。
▲2019年6月20日,江苏常州,智慧城市展会现场的工业互联网展区。图/视觉中国
要看到,国内将工业互联网纳入发展战略的城市大都是工业城市,这些城市本身工业基础良好,具有领跑示范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转型需要,传统制造业经济效益下滑,新旧动能转换,必然要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而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是目前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中国互联网近年来发展太快了,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些城市因为没有完全抓住消费互联网的机遇,尤其是工业基础好的城市,就特别想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抓住先机。
我认为,每个城市会产生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模式,解决不同的发展难题。一个城市有自身的发展传统,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和发展模式不同,其工业互联网建设模式也注定不同。
因此,不用太担心有过多的同质化,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这毕竟和以往很多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性质不同,应该区别看待。
《财经国家周刊》:网络、平台、安全是工业互联网的三大功能体系,其中平台是核心,我们注意到,各个厂商都想自己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都试图打造自己的“生态”,如何评价这种竞争?竞争的结果会像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出现超级龙头吗?
余晓晖:工业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赛道,目前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过70个,平台接入工业设施规模突破4000万台/套。不同企业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这种竞争并不冲突,因为每个平台面向的行业不同,要解决的行业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工业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不同于消费互联网,虽然扩张速度相对慢,但系统稳定性强、用户粘性高,投资者对工业互联网的项目投资拉得比较长,项目存活率更高。
可以预见的是,工业互联网领域不会出现像消费互联网领域那样几家平台主导的情况,一些细分领域会涌现出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家百花齐放,但很难会有阿里、腾讯那样的综合型巨无霸。
《财经国家周刊》:工业互联网发展要两只脚走路,即“大企业集成创新”和“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相比前者,后者挑战似乎更大。比如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应用率远低于大型企业。在提高中小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面临哪些突出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余晓晖: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仍处于工业2.0发展阶段,少数处于3.0阶段,设备缺乏数字化模块,数据采集和互联互通难度大。有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改造的过程,也是补课和提升的过程。
这两年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很多中小企业一方面在信息化补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轻量级的云化软件应用方式实现了信息化融合和生产方式变革,如通过云化MES解决进销存和生产运营管理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利用工业互联网解决其订单和发展资金等关键资源、实现产能共享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通过不同的路径和切入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相比我们国家这么大的工业体量,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还是远远不足的。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好的案例,但这些案例整体还是碎片化的,只有从大量碎片化的案例中探索出标准化的体系和产品,才能激发供需双方的热情和活力,让他们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当然,这会是一个比较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到现在为止,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讲案例已比较有底气了,但仍需要继续爬坡过坎,要全面赋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