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发改委近期频繁造访制造业 为“十四五”工作划重点

星之球科技来源:环球网2020-12-10我要评论(0)

时至年底,各项2020年收官和2021年预热的工作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密集调研制造业,除验收今年的工作情况外,还为“...

时至年底,各项2020年收官和2021年预热的工作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四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密集调研制造业,除验收今年的工作情况外,还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划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制造业进行密集调研

释放三大信号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忠娟主持召开制造业就业情况专家座谈会,详细了解我国就业面临的整体趋势性变化、不同产业就业情况对比,并重点就制造业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与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随后,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负责人带队赴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时,国家发改委调研人员与联盟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提出了“十四五”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考虑。

据悉,11月份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加强与钢铁、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协会的联系,创新完善行业协会沟通交流机制,不断加强重点行业经济形势分析研判。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密集调研,体现了制造业在巩固我国经济恢复趋势、推动经济转型、维护就业和社会稳定、保持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多个部门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进行密集调研,释放了三大信号,主要体现在基础、创新和融合三大关键词上。一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作用,将会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二是将加快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人才、技术、资本等领域的创新支持体系将更加完善。三是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特别是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叶银丹表示,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源,是提高供给质量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造升级制造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此外,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海外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加,巩固制造业发展基础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风险应对能力,保障经济稳定与安全。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因此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明年全年制造业

投资增速或达10%以上

就制造业发展空间来看,中金公司宏观组发布的数据预测,2021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复苏可能较为强劲,全年增速或达到10%以上。结构上看,设备投资增速的上行确定性更强。

徐光瑞表示,下一步,可以从两大方面促进制造业发展。一方面,宏观政策上要做好顶层设计,严格落实好各级既有政策,加大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开辟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拓展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聚焦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消除阻碍创新的各种机制障碍和壁垒,加快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好产品、好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叶银丹表示,未来,我国制造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重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制造业发展。一是升级已有制造业,推动5G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强化优势产业。二是弥补战略性产业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增强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供给能力,构筑新的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强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以数字化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