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光伏产业十分火爆,牛股频出。机构和散户都纷纷冲进这个赛道,高瓴资本更是砸158亿重仓隆基股份,投资光伏的冲锋号一次比一次吹得响。这么火的行业,却有一群人望而却步,不敢投资。为什么?因为他们曾经见证过光伏从辉煌走向低谷,见证过中国曾经的首富施正荣创办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股价从90美元跌破1美元直至退市。
这一次,光伏到底是昙花一现的风口还是充满确定性的朝阳行业?
在了解完我们的光伏八问之前,我劝你不要急着投资。
一问:光伏这个风口还能火多久?
老话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找男朋友是这样,谈了八年的初恋架不住世事变迁,唱着分手仍然是朋友,飘散在大江南北。没过多久却和异域他乡的另一个孤独灵魂偶然相遇走进婚姻。
创业也是这样。进入一个行业的时机并不总是越早越好,无锡尚德如果晚个五年创办,结果可能天翻地覆。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国内国外绿色发展的转型越来越快,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个25%的渗透率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30年达到20%的渗透率又提高了5%,可见可再生能源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提高。
12亿千瓦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均达到2.23亿千瓦,加在一起也就是差不多4.5亿千瓦。那么十年要达到12亿千瓦的话,算下来年复合增长率就是10%。
抛开风电,仅看光伏,未来 10、20、30 年,全球光伏发电渗透率将达到 15%、20%、40%。而2019 年渗透率才达到 2.7%,那这个复合增速就更高了,差不多要到20%。可见,光伏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空间都比风电要更高。整个光伏产业具有很大的确定性,和十几年前的光伏风口不是一码事。
二问:光伏产业链都有哪些细分?
光伏这条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也就是硅料和设备提供商;中游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的生产厂商;下游包括电站建造和运营商。
三问:光伏产业链细分龙头有哪些企业?
这几年A股的投资审美发生了明显转变,龙头企业、核心资产受到资金的追捧,估值也能享受到溢价。在光伏产业,龙头的价值尤其明显,因为从长期来看,不管是以前为了实现平价上网还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整个产业链上的产品价格都是会往下走的。细分领域的龙头才有实力扛得住降价,并利用规模优势控制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一旦细分领域形成两三家寡头垄断的局面,就会一定程度上掌握联合定价权。剩者为王的故事在很多产业不断上演,在光伏这里也没有新鲜事。
那我们来梳理一下整个光伏产业链上的细分龙头都有哪些:
(公开信息,贝瑞整理制图)
四问:单晶颠覆多晶是否不可逆转?
单晶硅片相对于多晶硅片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a. 同等条件下单晶组件发电量更高
b. 单晶组件长期使用过程中功率衰减更少
c. 单晶组件弱光响应更强
但是,2019年以前受制于技术,多晶硅片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随着单晶炉投料量提升,以及金刚线切割技术带来的革命,单晶硅片取代多晶已经不可逆转。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单晶产品于2019年占比快速提升,并首次超越多晶,占比达65%。而隆基正是在单晶硅片的变革中走上了光伏行业的王位。
五问:单晶颠覆了多晶,166硅片是否会被中环的210硅片颠覆?
技术总是在不停变革的,曾经隆基依靠单晶硅片打破了多晶硅片的天下,站上了硅片龙头甚至光伏龙头的位置。“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的核心,而大尺寸硅片能更好的实现降本增效。隆基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发布M6(边长166mm) 和M10(边长182mm)标准。眼看着M6成为行业主流,中环股份却在2019年发布具有革命性的M12(边长210mm)的超大硅片。
现在M6/M10和M12(也称G12)不仅成为了隆基与中环的对垒,更是形成了两个阵营的对垒。一边是以隆基、晶科、晶澳为首的旧势力,一边是以中环为首,集结了天合光能、东方日升和通威股份的M12阵营。
由于生产线往下兼容,也就是说M12的生产线可以兼容M6/10的生产线,我们可以预计产业链新上生产线时,不管是硅片、电池还是组件都会优先考虑M12的生产线,这样才能避免生产线被快速淘汰的可能。但是,对于已在M6/10生产线占据优势的厂商来说,一定会力争联合更大的阵营,让其继续成为主流,否则投资还没收回产能就被淘汰了。
将来鹿死谁手?曾经颠覆多晶的隆基,是否会被更大尺寸的硅片所颠覆?隆基是否会跟上210或者寻求更大的技术革命,现在都还是未知数。但我这里有个数据值得引起重视。据集邦新能源研究中心预测:2020-2021年整体供应链将逐步转向大尺寸(M10/G12)产能过渡,未来三年硅片市场呈现多种尺寸需求共存的格局。2021年大尺寸(M10/G12)产能开始大规模释放,预期2022年M10、G12合计市占率达到55%。
既然技术变革带来巨大的未知数,那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 现在硅片和组件的一号选手三五年后是否一定是一号选手?
2. 在一个技术变革非常快的产业链上,虽然整个产业具有很强的成长确定性。但是细分龙头的确定性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哪一端确定性更强?哪一端爆发力更强?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普及文,不进行深入探讨。但是我希望我提的这几个思考问题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并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整个产业链上的细分龙头们。
六问:“一体化”光伏企业和“专业化”光伏企业谁将笑到最后?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光伏壹号明星隆基正在走一条“垂直一体化”光伏龙头的路线,依靠自己在硅片上的绝对优势向产业链下游纵深发展。其实,走垂直一体化路线的不止隆基一家。通威、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也在这条路线上发展,只是大家在一体化上的布局侧重不同。
垂直一体化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能走这条路线的企业首先要在产业链上有很强的立足点,基本都是某个细分赛道上的老大老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很明显:其组件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上下游的协同作用也更强。
隆基的核心优势是硅片,其硅片产能减去外销部分决定了隆基自建电池和组件的产能。总体上切入一体化的逻辑是“以产定销”,是从上游向下游辐射。晶科和晶澳正好和隆基相反,两种路径的区别在于,晶科和晶澳是通过自建硅片和电池来减少供应商的供货,以及把握上游涨价时的成本控制。逻辑是依据组件的产能和销售情况来建上游产能,相对来说是 “以销定产”的一体化,组件出货量决定了上游产能的建设情况。
通威是硅片上下游两端的细分龙头,以隆基为例,通威的硅料是隆基硅片的上游,而隆基的硅片又是通威电池块的上游。因此,之前通威在光伏上还不能算一体化厂商,毕竟没有完整的链条。但是去年底,通威股份和天合光能同步公告称,双方拟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并共同投资四个光伏产业链项目,合计投资额约150亿元。通威通过“通天组合”切入硅片这个集中度超强的赛道。
通威的策略和前面几家不一样,它是通过和上下游深度捆绑,相互投资来打造产业一体化。通威入股过隆基的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隆基也入股了通威的两家硅料子公司。现在,我认为通天组合释放出来两个信号:一是通威将继续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打通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在166/182mm和210mm两个阵营分别布局,化解技术变革的风险。
通威的这种战略布局相当具有前瞻性,首先,从两个技术阵营分别布局,对冲了技术风险。第二,在专业化和一体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提高上下游协同作用,控制成本,又不是自己在产业链上完全投资,不至于在技术迭代时导致资产迅速贬值。当然,弊端也很明显,既然要脚踏两条船,那么当一条船跑赢时,另一只脚踏的那条船里的资产就会被淘汰。这一点,我相信平时用期货或期权做对冲的朋友肯定能理解。
说到这里,其实也就基本能看到一体化和专业化各自的利弊。这不仅适用于光伏产业,对于制造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其实都适用。从产业的历史发展角度,一体化这个东西,绝对不是链条越完整越好,而是一个需要去平衡资本、规模效应(成本控制)和技术变革风险达到资本最优化的策略。
七问:补贴退坡、平价上网对光伏企业的影响
2018年5月31日为缓解光伏产业的补贴失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即“531”新政),国家补贴开始退坡,光伏产业链产能大幅出清。2019年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将集中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新增集中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原则上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不得超过所在资源区指导价。2021年开始,除户用光伏以外,光伏项目将全面去补贴,也就是进入平价时代。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光伏竞价项目加权平均度电补贴强度约为0.033元/千瓦时,相比2019年的0.065元/千瓦时降低0.032元,降幅达49%。
补贴退坡可谓是企业真正实力的照妖镜。补贴下调以后,那些技术含量低、转化效率不高、成本控制能力弱,依赖补贴实现盈利的企业就被照出来了。大批企业因为补贴退坡被逐步出清。但是补贴退坡也让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利润没有因为补贴降低而减少,反而提升了盈利能力。
可见,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补贴已经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补贴退坡只会让企业的分化越来越大,强者生存,弱者出局,对整个产业反而是件好事。平价上网会倒逼企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使得火电不再具有成本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快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进程。
八问:光伏会不会产能过剩?
既然光伏是一个长期增长的行业,光伏企业无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扩产!扩产!其实,扩产年年有,只是去年特别多。以组件为例,10GW的项目要是搁在往年,那就够吹一阵子了,但是2020年10GW的产能扩产项目还上不了头条。晶科能源在江西上饶就有一个扩产规模30GW的项目,在浙江义乌还有16GW的项目。东方日升和协鑫等都有超过10GW的大项目扩产。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扩产的组件总产能就已经超过220GW,这些产能将在2021到2022年释放。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风电累计装机210GW、光伏累计装机204.3GW,2020年风、光新增装机预估均是35GW左右,以2030年达到1200GW来算,则未来10年风、光新增装机还有715GW左右的空间,年新增装机71.5GW。而光伏年新增至少在40GW左右。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 以目前的扩产速度,光伏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2. 光伏的新增装机需求是否有超过预期的可能?
3. 如果出现产能过剩,谁会被首先出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