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肖亚庆8日在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不仅仅是总量要做大,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系。主要发达国家成长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靠制造业的强大;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并牢牢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于维持强国地位也至关重要。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在2015年占比达到32.5%以后,比例在逐年下降,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的苗头。“卡脖子”“掉链子”的风险,不可不察!
对制造业,要始终保持进取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被列入“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立身之本,深圳也是率先提出保持一定制造业比例的城市代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余年,已经历了多次产业升级,但制造业一直是基本盘。早在2015年,深圳便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规定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并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死守“红线”,保量提质,让深圳制造业得以做大做强。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5%以上,远远高于全球同级别城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2.5%和66.1%,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与深圳经济的核心引擎。
当前,深圳的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具备“升级型增长”的有利条件。看营商环境水平、产业链完整性与科技创新赋能实力,深圳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仍占先手。发达国家已经有的我们还没有的“追赶区”,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的“无人区”,就是深圳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发力点。
深圳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补链、强链,提升发展质量和能级,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