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 资本市场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人
主持人孙华:日前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其中包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等,今日本报记者采访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如何为制造业减负“做加法”。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包兴安 刘 琪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近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其中包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等。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有助于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步伐,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资本市场尤其是上市公司,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人。
逾2700家A股制造业公司
有望受益
“从2015年开始,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投入以40%的比例逐年递增。五年来,研发费用总投入合计2000万元。享受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合计1175万元。”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朗亿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助剂、母粒及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直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该公司财务人员潘虹给《证券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减税降费的落袋既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也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意愿。“公司自成立以来,视技术创新为发展根本,每年将10%以上营业额投入研发以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朗亿公司法定代表人唐晓峰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连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受益于“高新”标签,又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的优惠政策,企业的营业收入及利润逐年攀升,2020年全年收入达3400万元,高新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95%。
财政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过7.6万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6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受益颇丰,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效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重视对制造业减负。“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是整个企业和社会降本减负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质是对所有经济实体减负,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一方面,巩固已有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成果,保证税费负担不反弹、效果可持续、发展可预见。另一方面,要以鼓励制造业全面发展提升为目标推进整体税制改革,重点是改进制造业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征税方式、税制结构、税率设计,让降本减负成为鼓励科技研发的“强心剂”和“催化剂”。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应该从税收、社保、水电能源、土地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方面考虑。一是仍要持续优化和落实对制造业的减税,主要应通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考虑适度降低制造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二是适度继续降低社保缴费率,同时增加国企利润上缴补充社保;三是水电能源和土地能成本需要改革,改革垄断行业的竞争环节并引入市场化竞争,降低能源成本,在地价持续上升的城市增加土地供应,稳定地价;四是改革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将制度性交易成本降至最低。
今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减税政策的新举措,其中在制造业方面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这对我们而言,真是一个重大好消息。”潘虹表示,公司2020年发生研发费用732万元,按照目前的政策,可以加计扣除549万元的费用。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将更有动力,2021年公司预计投入研发费800多万元,按照扣除比例提高的新规定测算,在原来75%的基础上,可再多扣除费用200万元左右,可以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
“面对税收政策的利好,公司将继续以创新引领发展,乘着政策东风,坚定发展步伐。”唐晓峰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力争今年在国内、国际的销售取得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鼓励科技创新、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推动下,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增长势头明显。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10日,A股市场共有421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701家属于制造业,占比64.2%。上述制造业公司2019年的研发费用合计为5075.71亿元,同比增长17.75%。此外,已披露的2020年年报显示,有91家制造业公司披露研发费用,合计为138.8亿元,同比增长9.74%。
张依群表示,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码,对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减轻税收负担带来较大利好,让更多制造企业有更多资金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催生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带动新消费,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步伐,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大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继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后,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1月份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举措,重点是推进政策的落实,关键是分类施策。其中,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大幅增加中长期资金支持。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0也曾介绍说,将着力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基金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等投资运作配合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投贷联动,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制造业重点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央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制造业贷款专项指标并提高考核权重,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另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也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实质性、突破性甚或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发明专利需要中长期资本的大力支持。部分创新企业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需要信用贷款的支持。因此,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期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另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5.2%,连续14个月上升。
对于如何从产品、利率等方面创新支持制造业发展,田利辉认为,金融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不断开发金融产品、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支持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譬如,我国可以开展分行业的利率引导,进行精准施策。又如,我国可以在贷款产品上进行多期限设定,实现弹性信贷管理。
同时,田利辉表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市场合理竞争和营商环境优化。我国需要继续落实“放管服”,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资本有序流动,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提升企业家信心,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股债融资被纳入“行动”
落实政策还需多方合力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也是富民强国之本,对经济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促进制造业稳定增长,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顶层设计再次“点名”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外源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此外还有信用证、融资租赁、提供担保、银行承兑汇票等渠道。从几大类融资渠道和融资现状来看,制造业涵盖范围广泛、融资总量大,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比例比较稳定,但股权融资近年来增速明显提升,债券融资和其他融资也是可选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推动股权和债券融资,实际上是推动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的方式之一,因为股权和债券都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向制造业倾斜,可以通过在上市标准上给予制造企业更多包容性来推进,如有针对性地取消上市企业净利润门槛并改为将营收规模作为上市标准,再如放宽债券发行总额度占总资产的占比,这些政策都能够很好地降低融资门槛,让制造业主体更便捷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
常春林认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定位选择板块上市融资,包括支持优质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在主板上市,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倡导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到不同板块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体现了上市标准对制造业企业的包容性。
“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新三板市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均已取得一定成绩。”常春林认为。数据显示,2020年,制造业IPO融资规模达3386.22亿元,同比增长166.92%;增发融资规模达5025.97亿元,同比增长33.49%。常春林表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空间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提振制造业企业信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谈及未来在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方面还需如何发力?陈雳表示,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融资,各地政府可牵头上市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融资公司等设立制造业特色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优质的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
常春林建议,在股权投资方面,建立并完善制造业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政策,提高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并引导基金、保险等专业投资机构对制造业进行投资;在债券融资方面,设计符合制造业产业特点的债券品种,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多种债券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盘和林认为,要支持制造业企业上市,更要通过提升制造业上市公司质量让投资人相信,制造业是投资盈利的主方向之一,借此形成长效机制,为制造业长期提供融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