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产业资讯

中国的智能制造,缘何出现两极分化

星之球科技来源:荣格-智能制造纵横2021-03-26我要评论(0)

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推出以来,已过去了6个年头。在十年纲领进程过半的今天,我们回望这6年,中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推出以来,已过去了6个年头。在十年纲领进程过半的今天,我们回望这6年,中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获利良多。众多企业在对工厂、设备、工艺进行了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改造之后,达成了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目的,从而使企业自身及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但在这些漂亮成绩的背后,另一个极端亦在显现。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但却在这些本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发展空间的先进制造设备、IT信息手段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前栽了跟头——非但没有达到企业增长的目的,反而一夜回到解放前。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这样的两极分化呢?

复制也会失败?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一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一件事在别人手里做起来,看似非常容易就能达成,但轮到自己去实践的时候,哪怕是依葫芦画瓢、按图索骥都没法成功。相对于企业改革而言,这些小事的达成简直不值一提。但导致失败结果的原因,两者则是一致的——我们没有窥见事物的本质。在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策划阶段,一旦没有看清改革的本质,就会导致在计划的实施阶段,手段和目的的错位。从而使企业的智能化进程原地转圈,甚至走向死胡同。


那么制造业向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呢?


既然,中国制造2025被冠以中国版工业4.0的称号,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与之对标的德国工业4.0是怎么样的。


在《德国工业4.0大全》一书中有一个细节:书的内页主标题《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下的落款是德国联邦教育部。也就是说影响了全世界工业发展进程的这部标准是由德国的教育机构发起,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西门子等工业企业引领的一场产业改革。


所以,在这本由众多新技术、新名词、新理念、新标准构建的德国工业发展纲领中,你会时不时地发现“人”的影子。新的技术、理念、平台把人与物有效地隔离开,同时又紧密地整合起来——虽然听上去这是一对矛盾的说法,但这种整合的实现确实是通过人与物的功能进行了重定义。所有的“物”都成为了为唯一目的——“人”,而服务的手段。


我们耳熟能详的无人工厂承载了工业4.0众多核心理念和近几年发展出的众多新技术。但无论他们多么复杂,多么先进和高效,只不过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把人从机械、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凭借人与机器的根本不同,让人去创造并实现包含更多附加值的事。这是工业4.0在隔离与整合中的经典应用。他为什么能有效并快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工业行业的企业中应用和部署,并发挥出卓越的成效?因为目的对了,手段才能有的放矢。无人工厂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精度或者利润率等等——虽然无人工厂的部署和应用一定会实现这些,这些只是最终目实现过程中的必然副产品罢了。


1616649003706436.jpg

在2020年底,本刊的姊妹刊《国际金属加工商情》采访到了一家位于湖南株洲的刀具企业。该企业因产品升级和品牌构建需要,斥巨资修建二期黑灯工厂。他们在设计新工厂时的理念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将机器与人完全隔离开。整个生产过程和工艺实现中要做到没有人的干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降低不良率。并用这些产品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刀具品牌,弥补中国刀具企业在国际高端市场中没有话语权的遗憾。


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对发展和盈利目标的追求——又有哪一家企业不希望盈利的呢?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企业家对民族工业的满腔热忱。正是这种难以被捕捉到的人的内在精神推动了这家企业在智能制造上的发展,而利润实现只是整个推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便得到的东西。这一点与本刊上一期的会客室中,北京奔驰负责智能制造转型的负责人提到的“智能制造是一种精神,而非一项技术”是相符的。


1616649032241239.jpg

企业家的自我实现在这里成为了终极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所展开的一切——无人工厂的建设,则是服务的手段。无人工厂可以让企业把利润产出从最底层的加工链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品牌运营、产品设计中来,从而实现企业成长、利润增加的目的。

回到变革的初衷——更好地发挥“人”的力量
5G甚至于星链网络推动了物联网(IoT)、工业物联网(IIoT)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物联网也被认定为工业4.0的一个核心应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以及生产数据的收集从未像今天这般高效过。可能有人认为,只有设备众多、工艺流程复杂的企业才需要应用到物联网。如果年产值不高,设备又极少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这样的想法实则是搞错了手段和目的而产生的。从表面上看,物联网的目的是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但这依然只是一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物联网应用的真正目的是把人的工作从繁杂、低价值的数据收集转向附加值极高的数据分析上来。


通过分析物联网收集并传回的大数据,人们可以将其运用在企业和产品运营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价值。这和工业4.0的初衷是一致的——“工业4.0的实施将使企业员工可以根据形势和环境敏感的目标来控制、调节……员工将从执行例行任务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与此同时,灵活的工作条件,将在他们的工作和个人需求之间实现更好的协调。”


2019年,原荣格《工业设备商情》杂志走访了浙江的一家商用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他们正在进行整体的智能化改造工程,第一步计划是通过物联网实现整个厂内物流的无人化和原料、工具以及耗材的数据自动化收集并把这些数据整合到ERP系统中。他们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杜绝原料丢失和耗材在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不必要浪费。在整套系统和设备上线后,原本整个物流过程中,人的岗位被设备和机器取代。但这些岗位上的大部分员工非但没有失业,经过企业的培训和考核,他们被纳入生产管理部门。


通过分析物联网返回的原料和耗材使用数据,他们会制定方案,为生产寻找性能、效率、质量更好的工具或者原料。企业的生产效率上升了,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再从事初级、机械的生产工作,而是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价值。他们也用这些新获取的能力为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企业也收获了这些员工的认可和忠心。


当然,这只是物联网整体应用中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只要细细去看物联网应用中的每一个部分,甚至于整个工业4.0中涉及的其他应用、技术或者协议,他们最终指向的全部都是人的价值,而设备、科技、平台都是为实现人的价值而服务的手段。在我们近几年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走访过程中,不得不说很多企业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是成功的。但这些成功中隐藏着很多偶然因素。这些因素极不稳定,只要蝴蝶翅膀的轻微振动,那么这些不稳定因素将会给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进程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要完全杜绝这些不确定因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我们可以透过科技发展带给人们和企业的可能性,看到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那么起码我们可以把偶然性降到最低点。


弗里德里希尼采说,个人若要超越生命,那必须先高于生命本身。对于企业来说,若想有效地应用现代科技让企业实现转变或者发展,那须高于科技本身。看到科技背后的意义,看到规则背后的规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