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等范式的变革。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整体实现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也进入了需要范式变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4大范式变革
1.在发展动力方面,从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
我国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换来的是外企即将淘汰或者不够先进的技术与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中低端地位;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即便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效应也已无以为继。
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其试图通过产品断供、技术封锁将我国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
从国内发展看,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而非技术引进,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实现更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从创新规律看,未来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将更加突出,技术产品迭代将更加快速。我国需加快推动国内的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自持力。
2.在生产模式方面,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造甚至颠覆原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和业态。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从本质上极大提高了制造系统的性能,也在改变着制造业竞争力版图,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甚至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如,疫情促使网络化协同模式加快应用,正在重构产业链上各类主体间的联系和分工。
制造业企业可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提供“有形产品+增值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只有把握住制造业生产方式加速变革的大趋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具备发展新优势。
3.在支撑要素方面,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依托高层次生产要素为主转变。
过去,我国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廉价土地以及劳动力、资源能源等初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但这一情况近年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遭遇瓶颈。另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依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各类要素的集聚和融通。
在以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类似石油和电力的战略性资源。为海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传输提供基础性支撑的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产业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在组织关系方面,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关系向各类主体网络化协同配合转变。
当前的产业组织形式,在生产上表现为不同企业以供应链为纽带形成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企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的地域集聚。然而,这两类组织关系都无法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
未来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要求企业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链上多个合作伙伴的整合;
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促进了不同地域间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大幅扩展了企业寻找新合作伙伴的范围;
我国一部分产业园区的企业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但相互间关联度较小,技术和信息等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集而不群”现象比较突出;
产业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企业不仅要深化与固有伙伴的关系,更要开展与其他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咨询机构等的合作,目前我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可见,未来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变革,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组织,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集聚的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协同、技术共生、利益共享的组织形态,实现效率价值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把握制造业范式变革应坚持四个“注重”
展望“十四五”及2035愿景,我国要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就必须加速推动制造业四大范式变革。制造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顺应长期规律,也要遵循产业发展新逻辑,找准政策切入点,多方协同合力推进。
注重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对战略必争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释放场景优势加速应用创新
注重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
注重推进制造业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强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支撑能力
注重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集群,通过适应的网络架构和产业集群来促进企业间、企业与其他主体间形成高效协作关系,实现生产高效组织和产品快速迭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