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内的多位人士发言提醒,中国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已经从 2006 年的 32.5% 下降至 2019 年的 27% 左右,严峻的形势要引起重视。
制造业占比下降会带来哪些后果?专家表示,制造业比重下降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前车之鉴,拉美国家过早去工业化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一些专家担心中国是否已经也过早地开始去工业化。
无论结论如何,制造业依然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稳实体经济,关键在于稳制造业。
在本回答中,您将了解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以及如何 " 稳 " 制造业。
制造业占比重持续下滑,疫后投资增速低迷
后疫情时代,经济逐步复苏,但制造业投资增长依然乏力。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4.5%,两年平均增长 6.8%。制造业同比增长 27.3%,两年平均增长 6.9%,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一季度同比增长 29.8%,两年平均下降 2%,这说明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近期,一位参加 2021 · 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的 CF40 专家表示,尽管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37.3%,两年平均增长 9.9%,但是因为高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投资占比有限,所以整体来看制造业投资仍然低迷。
据他测算,在制造业投资中,民营企业投资接近 70%,这也反映出制造业投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是民营企业投资增长乏力、民间投资行为谨慎的结果。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6%,两年平均增长 1.7%,而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长 2.9%,民间投资低于总投资增长率 1.2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企业的投资能力、信心以及预期都有待恢复。他认为,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压力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不只在新冠疫情之后集中体现。从制造业占 GDP 比重来看,从 2016 年开始,制造业占比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分析发现,制造业占比从 2006 年开始下降,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 年至 2011 年,中国制造业比重从 32.5% 降至 32.1%,缓慢下降;至 2016 年,制造业比重降至 28.1%,快速下降;至 2019 年,比重继续降至 27.2%。
制造业占比下降趋势引起中央决策层的持续关注。中国今年通过的《" 十四五 "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今年 4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将 " 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 " 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之一。
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
制造业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稳实体经济,关键在于稳制造业。今年 3 月以来,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工信部原副部长李毅中、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等人纷纷发言表示,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
从发达国家的增长规律看,在人均 GDP 从 8000 美元向 1.2 万美元迈进的过程中,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是一国跨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的重要保障。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是生产率提升潜力最大、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 工业化 " 的快速推进是转型经济体成功赶超的基础。
" 中等收入陷阱 " 的实质是增长陷阱,指的是发展中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动力减弱、增速放缓、与高收入经济体之间分化扩大的现象。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指出,若制造业占 GDP 之比未达到 30% 即开始去工业化,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能完全实现。
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的拉美国家,已长达几十年 " 扎堆 " 陷入 " 中等收入陷阱 "。在这期间,拉美国家制造业占 GDP 的平均比例从 1980 年的 27.8% 跌至 2009 年的 15.3%。拉美国家在制造业占比较低、收入水平较低时即开始去工业化的现象,被称作 " 过早去工业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对于中国的去工业化问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曾做过系统性研究,中国在 2006 年人均 GDP 为 3069 美元时,制造业比重就出现下降,而美、日、德等国的制造业比重分别在人均 GDP 为 1.7 万美元、1.9 万美元、2 万美元时,才开始出现下降。中国制造业比重应在人均 GDP 为 1.9 万美元左右,预估即 2040 年左右出现下降,才较为合理。
那么,中国是否过早地去工业化?CF40 资深研究员张斌认为,中国不仅是在从制造到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对应的收入水平和制造业份额峰值上,与高收入经济体类似发展阶段接近,而且在高峰期过后的制造业份额变化上也很接近:
工业化高峰过后十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美国、西德、法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份额均值分别是 30.3%、30.5%、34.8%、25.3%、33.7%、25.6%,中国 2012-2019 年期的份额均值是 30.0%,"说明中国相对其他高收入经济体类似发展阶段并没有更大幅地退出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份额的变化轨迹是标准动作。" 张斌表示。
图 1 工业化高峰期后十年的
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Maddsion、国家统计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他认为,从制造到服务转型的核心逻辑在于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高度,制造业部门在经历充分发展,制造业产品消费逐渐饱和以后才开始转型。中国的情况基本如此,中国先是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充分的竞争力之后才开始转型,这是拉美国家没有经历的。
如何 " 稳 "制造业?
无论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的结论如何,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从制造向服务的结构转型过程影响了经济增速。
有学者(Duarte andRestuccia,2010)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过程,这会带来加总生产率提高,这是个赶超过程;而经济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从相对高生产率部门向低生产率部门转移的过程,加总生产率下降,是经济增速下滑、停滞甚至下降的过程。
制造业始终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据统计,全国 327 万家制造企业吸纳了 1.05 亿人就业,占总就业的 27.3%,居各行业之首。多位学者认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就是制造业,制造业比重下降肯定会对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虎涛撰文表示,如果任由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萎缩,中国将无法在数字技术革命浪潮中抢得先机,失去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地位、锻造产业链和供应链强度和韧性、补齐产业链和供应链断点和短板的机会。
如何稳住中国制造?杨虎涛认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重点是要将其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 " 质 " 紧密结合起来," 基本稳定 " 是约束条件,提升制造业的 " 质 " 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无需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设立短期硬期指标,对那些有助于制造业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还应给予大力支持,不必纠结于是否会因此降低制造业的短期比重。
" 稳住制造业是一个两难的题目。" 近期,CF40 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演讲中也表达了关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 " 质 " 的看法——很多企业在自身失去了竞争力以后,往往会寻求各种各样的保护,寄希望于政策层面继续给贷款、给优惠,迟迟不退出市场,有时甚至还会以 " 转型 " 的名义索要国家补贴,最终结果便是资源配置的僵化。
他认为,很多时候,该退出的企业不能退出,该 " 死 " 的企业不能 " 死 ",许多僵尸企业、半僵尸企业、四分之一僵尸企业还在存活,导致了生产率的大幅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出创造性破坏的条件,让该退出的退出、该死去的死去,让生产率高的企业生存和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曾表示," 十四五 " 期间,将抓住产业链重点节点,梯度培育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制造业单向冠军企业和产业链 " 链主 " 企业,支持大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引导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独门绝技,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对此,杨虎涛建议,在具体政策导向上,第一,需要抓重点。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上,有针对性地促进国内企业协同合作;在重大科研攻关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上,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重点领域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第二是降成本。实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减税降费措施,降低制造业用电、气、水等的直接成本,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向制造业倾斜,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鼓励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更多向制造业倾斜。
参考资料:
1、《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制造业比重下滑过快,2022 年中国将失去 " 世界工厂 " 地位?》;《财经》。
2、《为什么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十分必要》;《光明日报》。
3、《CF40 季度报告 | 中国经济的时代画像:从制造到服务》;"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公众号。
4、《蔡昉:老龄化的第二个转折点将至,当前重要任务是勿让需求侧制约长期增长》;"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