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好处有目共睹。比如海湾战争中,一个月内投掷的1万多枚大型精确制导弹药,就彻底打垮了对手的作战意志。但是在海湾战争之后31年了,却没有见到同样密度智能化武器的大范围使用。实战中可以看到短程弹道导弹、空射弹道导弹、亚音速巡航导弹,还有部分高速反辐射导弹的发射和取得的相应战果,但是唯独很少见到激光制导炸弹取得战果的画面。按说这类炸弹的使用,都可以有相应的作战监控录像。就像过去超级大国经常对外放出来的一样。先是一个瞄准十字线牢牢地抓住地面的某个目标,仅仅几秒之后,就突然有大范围的爆炸伴随浓烟腾起,被瞄准的目标顿时灰飞烟灭。之所以在作战的同时还有全过程的录像,主要在于激光制导炸弹是由激光作战吊舱引导和监控,
因此作战全过程被完整录像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就是这种在过去30多年,全球观众已经司空见惯的场景,这次却几乎没有出现!从作战一开始,就说过攻击方可能很少装备激光制导炸弹,而一个月过去了,也基本证实了这种情况。不敢说期间没有任何一枚激光制导炸弹投入实战,但是即使有,也是数量少得可怜。否则不会一个此类作战的实况录像也没有被放出。反倒是防守方大量使用无人机和小型空投反坦克弹药命中的画面比比皆是。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何作为一个传统的军工大国,连最基本对地武器的激光制导炸弹炸弹,都到了几乎两手空空的地步呢?如果说过去在中东的一些内战,已经大量消耗了此类高端炸弹;但是问题是在中东也没有见到大量的激光炸弹投入实战,反倒是铁炸弹去库存了不少。
就算是过去的一些战争和冲突中消耗太多,但是作为大国,时刻保持先进弹药有相当的库存数量是最基本的军事战略常识。如果库存见底,就应该加班加点赶快生产补齐库存才对。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库存恐怕一直都是两手空空的状态。本来就没多少,更谈不上大量消耗之后再快速补充。要说没有激光制导炸弹的生产技术,则完全说不过去。超级大国在19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把激光制导炸弹首次投入实战,期间极少未爆弹就作为其他大国研发这类先进武器的自然模本。因此同样在1970年代,就已经存在超级大国体系之外的另外一条激光制导炸弹的生产线,而且还曾经对外出口。那么既然在50年前就已经有此类现成的技术,为何到50年之后反倒基本没有“现货”了呢?根本问题在于此类生产线,最近30年来,
一直有首先满足国外客户订单的“传统”。典型的就是SU系列战斗机和S300和S400导弹系统。都是首先满足国外订单;只有国外订单全部履行完合同。才开始不紧不慢地生产本国各军种的订单。这就造成SU系列战斗机和S300到S400导弹,在海外的准备总数量,比在其内部各军种装备总量还多的奇怪现象。而如果某类武器长期没有国外客户,甚至是有国外客户但是订货数量太少。那么其生产就会长期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其综合技术升级也会进展缓慢。一般来说,激光制导炸弹应该主要是伴随大型战斗机出口;但是SU系列和米格系列海外客户,似乎只注意为他们采购的战斗机配备空空导弹一类的武器,对地攻击武器采购的数量极少。即使有,也是三五十枚的小批量。这就造成在SU系列战斗机和S300到400导弹上,
其自家空天军可以常年“蹭”海外客户订单完成之后的“惯性”产能,也就是可以拿到一些尾货。但是激光制导炸弹一类的专业对地弹药,海外的订单本来就少。就导致其空天军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连尾单和尾货都淘不到的程度!除了生产上的原因,其实还有技术上的因素。不要以为大量装备激光制导炸弹,只需要埋头生产炸弹本身就可以了。其实比生产精密炸弹更复杂的,是生产配套的专用光电吊舱。这个才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专用吊舱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端光学部件和高端芯片。这两样又是生产方奇缺的,基本都需要对外进口。在生产单位外汇本身就有限的情况下,更没有热情和动力去生产配套的吊舱。因此缺乏高端制导武器,不仅仅是缺乏某种武器本身,而是整个体系都严重“肌无力”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