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是宝安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诞生于桃花源科技生态园的格林美,是一家绿色生态制造领域的科技上市公司。
7月27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宝安首次进入全国第五,较2021年上升三位,凸现高质量发展的昂扬之势。
其中,科创实力是评选的关键指标。今年4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宝安就曾位居百强区第二位。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宝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数量全市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广东各区最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759家,连续五年全国区县第二、全省第一。每平方公里土地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密度是深圳平均水平的1.6倍,是大湾区平均密度的15倍。
从加工制造业集中地成长为智造强区,从世界工厂蝶变为产业创新高地,宝安的科创密码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金融的深度融通发展,加快构建起高质量的“创新载体链、高新企业链、研发层级链、金融服务链”等“四链闭环”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载体的大与小
无论企业大小,都能找到合适的创新空间
近看草木葱葱绿,桃花朵朵红,远看湖水波光粼粼,湖光山色别样美。
这番美景来自宝安的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一个被誉为“五星级总部驿站”“最美产业会客厅”的产业园区。
作为宝安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相继孵化出景旺电子、易瑞生物、格林美、翰宇药业等4家上市企业,培育出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孵化企业358家、孵化项目723项,其中863计划、973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39项,产出专利5500余件。
近年来,宝安以“桃花源”为“母体”,不断“开枝散叶”,形成了散布全区的“桃花源群落”,“桃花源”总量已达88个,创新产业空间达800多万平方米,入驻科技企业8000多家,推动产业空间由粗放供给向精致供给转变,提升创新效率。
对于桃花源品牌,宝安十分重视,并对品牌的冠名有一套考核标准。宝安区科创局党委书记王大勇介绍,每个园区要求配备5类专业人员,同时园区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国高企业”)要在数量上达标,年底还要考核园区今年帮助了多少家企业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国高企业。若是考核不达标,宝安还将对桃花源的运营单位实行淘汰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陈能军博士认为,宝安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的做法十分值得推崇。一来,桃花源通过孵化器、培育器等创新载体、公共配套设施、创新服务资源导入、要素信息共享、行业组织等营造产业生态系统,为园区企业提供整体配套服务和相关专业指导。此外,宝安实施的“1+3”创新工程、科创政策、园区专业化发展等先行先试的创新体制机制,很好地为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及其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高质量的创新空间,以“桃花源”为代表的创新空间正在宝安遍地开花。
目前,宝安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专业园+创新集聚区+国家高新区”的全链条创新载体体系。无论企业大小与否,总能找到合适的创新空间。
瞄准国家高新区扩区战略,宝安推动尖岗山—石岩南、西乡铁仔山、新桥东科技城等三大片区,共23.52平方公里纳入国家高新区建设。
宝安高新区产业和创新基础较好,以占全区5.9%的面积贡献了全区17.6%的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达到63家,高新区内的国高企业数占全市高新区国高企业数近三分之一。
在扩展创新空间的同时,宝安还注重空间的提质增效,建立了以“经济亩产”与“科技亩产”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园综合考评体系,实现产业空间资源集约利用与土地产出效益的双提升。
高新企业的管与放
“放”企业自由生长,同时“管”好“小树苗”
凭借着数量繁多、可大可小的创新空间,宝安涌进了5万多家制造企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池”,为宝安的产业发展持续进阶提供了永远不竭的动力。
如果把产业生态比喻为一片森林,创新百强企业就是这片森林中的“参天大树”,高成长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森林生态体系中的“灌木”,科技中小企业则是森林中的“小树苗”。
为了帮助企业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宝安构建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的科技企业梯队。
其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重要之举。宝安建立了市、区、街道、园区、企业的五级互动衔接机制,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覆盖,国高企业数量从2016年初的1493家猛增至如今的6759家,相当于日均新增2.3家,总量连续5年保持广东省区县第一名。
为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宝安区还创造性实施了“国高规上化”“规上国高化”的战略,全区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374家,成为宝安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宝安本土企业易瑞生物就是一个例子。企业成立于2007年,多年来深耕食药安全、临床诊断、公共安全等领域,受到宝安的政策扶持。
2021年企业迎来爆发,2月登陆科创板,几个月后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其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更是在今年三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已批准的1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之一。
目前,宝安的“企业资源池”仍在不断扩大。去年宝安新增商事主体10.5万家、增量、总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上市公司14家、增量全市第一。
研发创新的短与长
补“短板”为“长板”,引领企业逆向创新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宝安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无法像其他城区将大量资源放在科研院所做研发。面对这个短板,宝安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让企业进行逆向创新。
第一,抓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
宝安的科技创新、税务、统计、辖区街道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组织企业进行政策宣讲、专题指导培训,确保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的过程中熟知政策。
这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3%。
第二,加快发展“企业实验室经济”,重点推动企业以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再造企业生产力、形成产业化动能。
目前宝安的创新平台总数达到48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39个,市级74个;还有9个院士工作站、1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比如,作为国家级平台的航盛电子企业技术中心,具有汽车电子领域中电机控制、电池控制和整车控制的“三合一”独创优势,承担着东风集团的整车测试功能。银宝山新企业技术中心在解决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项目的同时,也共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共性技术问题研究。
第三,大力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领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
镭神智能公司与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高端厘米级移动测量装备从引进到输出的重大转变,镭神智能公司也于2021年9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得益于以研发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跃升,过去的2021年,宝安的R&D投入强度达到4.82%,远高于广东省3.15%和全国2.4%的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达到67014件,授权量58345件,申请量、授权量均为全市第一。
金融服务的增与减
增加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减少融资难题
金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让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向高价值链、高附加值领域跃迁,近年来,宝安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的市场主体,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宝安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在深圳率先打造了公益性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金融超市。
“金融超市”集聚起了大量优质金融资源,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桥梁。自2016年开业以来,金融超市共入驻银行、证券、担保、风险投资等各类入驻机构120家,举办融资培训、项目路演、主题沙龙、银企对接会、移动金融超市等各类活动超450场,线下服务企业超过35万家次,促成融资超700亿元。
此外,宝安发展科技金融,签约合作农业银行、浙商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近五年为300多家科技企业促成贷款50多亿元。
最为重磅的,莫过于7月21日宝安举行的2022石岩湖国际LP高峰论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宝安创新推出金融“四个一”工作举措,包括一个基金、一个联盟、一个论坛及一套政策,助力宝安提升金融业发展能级,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打造深圳产业金融新高地。
“一个基金”是大湾区(宝安)产融合作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投向产业类基金、本地化基金、垂直领域基金、天使基金群、股权投资资金池、政策性专项基金、重大项目股权投资七大领域。未来5年内,宝安将持续投入政府财政资金180亿元,推动基金群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促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合作。
“一个联盟”指大湾区(宝安)产融合作联盟。该联盟由7家机构、5家创业企业及上市公司、5家代表性金融及服务机构联合发起,吸引了63家投资机构、115家创业企业及上市企业、30家金融及服务机构参与其中,将通过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和共同发展,推动宝安区实体产业形成产融合作。
“一个论坛”即石岩湖国际LP高峰论坛。
“一套政策”即一揽子政策措施。今年以来,宝安持续发力,出台系列政策,对十类金融机构提供落户、用房、成长全周期支持,对创投机构支持力度空前。
此外,宝安还着力搭建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打造了深圳第一个集产品展示、技术成果转化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三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大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打造了永不落幕的“宝安版高交会”专场。
自2020年4月开馆以来,大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开展了160多场专业展会和活动,200多家企业发布了3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各类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900万,以“被看见的力量”助推科创企业走进市场、走向全球。
■案例
激光谷:面向千亿级激光产业市场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正是深圳在宝安重点布局的产业集群之一。
为了了解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记者走进了位于宝安区新桥街道的新桥·深圳激光谷(以下简称“激光谷”)。
在现场,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介绍,自2019年开园以来,激光谷依托广东省激光协会等平台资源,积极对接引进高成长型的优质激光企业。
目前,激光谷已成为以激光智能装备及其应用为产业特色,集总部办公、技术研发、孵化加速、产品展示、综合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激光装备制造及其应用主题产业城。
“在这里,园区上、中、下游企业不用出激光谷就能找到心仪的合作对象。”邵火表示,园区不仅实现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还实现了产业生态上的“聚”。
如今,激光谷以激光产业链企业为核心,构建起了完整的激光科技创新生态链,打通了企业间的生产链条,让各要素在园区实现有效流通。
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是激光谷首批引进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营光纤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邵火介绍,进驻激光谷后,创鑫激光的营收逐年快速增长:“从2020年只有15亿元,2021年达到26亿元,到今年产值有望突破40亿元,在未来5年内有望实现收入百亿元的目标。”
激光谷还以激光产业链企业为核心,构建激光科技创新生态链,引导全国区域中心重点城市发展激光产业。邵火指出,江门、深圳是广东激光谷布局大湾区市场的两个支点城市,两地激光谷产业园区齐头并进,协助全国各区域激光企业布局华南市场,拓展市场服务、品牌提升、企业生产空间。
“HTH登陆入口网页 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激光系统市场,未来激光产业将是千亿级市场。”邵火指出,激光谷肩负着将激光技术推向更高端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的使命,将积极推动激光技术融合制造业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