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暨南大学在光学超表面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hth官方来源:中国激光网2022-09-09我要评论(0)

  近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李向平、邓子岚教授团队在光学超表面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Planar chiral metasurfaces with maximal and tunable...

  近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李向平、邓子岚教授团队在光学超表面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Planar chiral metasurfaces with maximal and tunable chiroptical response driven by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暨南大学史坦博士、邓子岚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耿广州工程师为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邓子岚教授、李向平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李俊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市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者也为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

  光与特定的几何形状相互作用会产生手性效应,包括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和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表现为左/右旋圆偏振光照明之间的强度和相位响应差异。光学手性响应容易在三维(3D)光子结构中实现,然而这依赖于苛刻的3D纳米制造技术,实用性受限。

  二维(2D)或平面结构已经展示出具有偏振转换特性的平面手性光学响应,然而,由于吸收及散射损耗的存在,同时实现最大手性响应与超高Q因子仍具有挑战性,阻碍了诸多基于强手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应用场景。BIC是提高纳米光子结构Q因子的有效解决方案,将BIC与手性纳米结构相结合,有望扩展光学手性响应的应用场景。

  本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域中束缚态(BIC)的平面手性超表面,在光学频段实现了同时具有超高品质(Q)因子和超高圆二色性(CD)的手性响应。通过调控C2超原子的面内结构非对称度,获得了理论线性CD与非线性CD均接近1;实验线性CD高达0.93,非线性CD高达0.81的近完美平面手性响应。研究成果有望应用到特定偏振态激光、手性非线性光学器件等领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