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中外激光雷达企业的“冰火两重天”

2023-04-28我要评论(0)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A 级车展之一,上海车展不仅仅是全球汽车产品的竞技场,同时也是前沿技术趋势的风向标。对于激光雷达这项既热门又高冷的技术,如果...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A 级车展之一,上海车展不仅仅是全球汽车产品的竞技场,同时也是前沿技术趋势的风向标。


对于激光雷达这项既热门又高冷的技术,如果说两年前的上海车展,车企对于激光雷达的态度还是以“尝鲜”为主,那么这一届的上海车展俨然已经变成了“共识”,一时间激光雷达量产风起,全球车企争相布局激光雷达上车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车展上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接近40款,几乎成为了智能电动车型的标配。


得益于国内汽车行业的极度内卷,中国激光雷达公司也迎来了一波春风,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激光雷达企业正在遭受股价暴跌、濒临破产的寒潮。


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外激光雷达企业的“冰火两重天”?激光雷达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如何化解激光雷达量产难题?纯视觉路线会否成为激光雷达的终结者?

汽车观察首席记者谭晶宝(左)独家专访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武(右)

内卷的市场是机遇,也是陷阱

谭晶宝:最近,海外的激光雷达公司遭遇了一波市场寒潮,中国的激光雷达公司反而因为国内市场的内卷,迎来了一波市场红利,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反差?


张智武: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产业优势,中国的智能汽车企业更加拥抱新科技,国外车企更加的审慎或者是动作更慢,他们还在讨论要不要开发这个产品的时候,中国已经上车了,这是欧美车企和中国车企的不同的行事风格所导致的。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机遇,但是也有可能是个陷阱。当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上车,有可能会把机会变成陷阱,所以这个事是要两面看的。

您刚才提到的寒潮,我觉得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因为前两年激光雷达过热了,过热就会内卷,这其中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你的产品推出的速度能否及时变现,包括产品卖钱的变现和资本掏钱的变现。

国外产品变现比中国慢,资本相比中国保守,所以首先倒下的是国外的企业。国内企业目前还没有迎来真正的寒潮,但是产品的竞争和钱袋的竞争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不觉得中国市场就是更好的市场,中国是最先“卷”市场,只是还没有体现在倒闭上。


谭晶宝:目前这种内卷的纯粹的装备竞赛局面是如何造成的?您觉得这种装备竞赛对激光雷达这个行业来说,对其市场推广是有促进作用,还是就像您说的它其实就是一个陷阱?


张智武:我觉得机遇和挑战都是共存的,我说它是一个陷阱的前提是它是个机遇。我觉得内卷对中国企业来讲,让我们提前进入了生死战,所以不是一个坏事儿,因为有的时候死得快比死得慢更幸福。

另外激光雷达它不应该是个装备竞赛,激光雷达具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不具备的高分辨、高可靠、高精度的优势,只是目前已经上车的企业还没有充分将其性能释放出来。随着激光雷达配套的软件算法进一步成熟,它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我相信到时候激光雷达会给客户带来真实的更可靠、更安全、更舒适的驾车体验。

光信号处理能力是技术壁垒

谭晶宝:激光雷达到目前为止,技术路线依然非常多样化,还没有一个特别主流的技术出现。您觉得这是一种常态,还是说技术路线将来会逐渐趋同?


张智武:技术路径哪一种更加落地,这个需要时间去见证。在2012年左右,北科天绘的CTO当时就有三句名言:OPA走不出实验室,MEMS走不过工程化,单光子走不过可靠性。

“OPA走不出实验室”早在2019年就已经是欧美主机厂内部默认的观点,国内可能还有人在继续去沿着这条路在走。MEMS的工程化能力,其实这两年从最早宣布定点的车企到现在,还看不到大批量的交付,以后会越来越凸显。单光子因为是更新的事物,现在上车的还不多,它的超敏给汽车带来的决策上的困扰还没有出现,所以它究竟能不能落地还需要时间验证。

技术本身是客观的,是不受市场宣传左右的。所以我觉得技术路径一定会水落石出,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去看赛道,前提是你要活得够久,可能等不到技术路径落地,有些企业已经出局了。所以我觉得激光雷达赛道其实既热又冷,实际上是很残酷的一个赛道,所以企业一定要有足够的生存能力。


谭晶宝:激光雷达的技术壁垒究竟在什么地方?北科天绘之前在测绘行业遥遥领先的,现在进入到车规级激光雷达行业,这两者之间有哪些技术是可以共用的?


张智武:关于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其实全世界的激光雷达企业都是在做排列组合题,无非就是发光器件、收光器件选一种,扫描方式选一种,测量方式选一种,把这4个不同的选项做一个排列组合。这里面其实发光器件、收光器件是我们上游供应商的事。真正的区别其实是处理光电信号的能力,处理光信号的能力决定了你的成本、你的可靠性以及你的量产交付能力。


激光雷达里面的芯片很多,我们会用到一些通用芯片,比如传感器都会用的电源管理芯片,其实大部分是外采的,激光雷达企业没有必要去做这种通用芯片。激光雷达企业真正应该做的芯片是基于信号处理的这种芯片,这个其实才是能真正构成竞争壁垒的。


现在大家都在宣传自己的芯片能力,我看到很多宣传里面把光芯片排列变成一个模组,他们叫自研芯片,在我们看来其实只是个工艺,工艺是很难构成竞争壁垒的。真正的壁垒是市场上买不到的芯片,或者是市场上非常昂贵的芯片。


北科天绘的芯片是基于我们长时间积累,我们测绘做了很久,我们的芯片其实既用在测绘型激光雷达里面,也用在导航型激光雷达里面,它都是一系列的光电信号处理,比如我们的前端模拟会把微弱的信号放大同时降噪,这样就不需要用高功率的激光器去做长测程,我用很低功率的激光发射器件就可以实现远测程,从而达到非常好的人眼安全性。


谭晶宝:您刚刚提到光信号处理芯片是最核心的技术壁垒,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激光雷达最终竞争到最后比拼的是这些特有芯片的技术能力?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个摩尔定律,激光雷达最后是否也会遵从摩尔定律?


张智武: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的,因为芯片随着你的产能越来越大,成本肯定是越来越低的。这也是我们觉得激光雷达一定能上车的原因,因为随着我们的交付量越来越多,我们又有供应链的优势,还有自研芯片的优势,我们是有信心把成本做得非常低的。


当然比拼的也不完全是(芯片),有一句话叫人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很多公司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因为经验的不足,会选择错误的路径,这个路径一旦走错,想回头的代价是极大的。当然也有些公司说我看不清楚哪个路径,我把所有的路径都走一遍,我通过试错来实现,那么背后的代价是时间和成本。

5万台是量产门槛

谭晶宝:激光雷达随着每年的产量不断提升,考验的不再只是技术本身。我们看到现在量产上车的这些激光雷达,在技术参数本身上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反而是在制造或量产能力上拉开了身位,北科天绘准备如何解决量产难题?


张智武:您说得非常对。智能硬件的竞争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性能的竞争,我们叫产品力,另一方面是成本的竞争,叫成本力。


性能的竞争上,虽然大家在某些参数,比如测距、视场角、分辨率上,头部的几家激光电厂企业是趋同的,但是在一些细微的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分辨的,尤其是在可靠性上。上车的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可靠性,这是车企最关注的,车企可能不需要你在某单一性能上一骑绝尘,但是一定不能有致命的短板。所以我相信未来几年会出现一轮淘汰赛,今天的冠军也许不是明天的冠军,从产品力上来讲,我觉得会逐渐拉开身位的。


从成本上来讲,如您所说的,它其实是一个综合的竞争,供应链的管理、质量的管理、量产能力的管理、生产效率的管理,其实都跟成本相关。北科天绘从2021年6月份就跟国内一家顶尖的 Tier1在合作,用我们公司的技术能力,包括我们的芯片能力、高效的组装能力以及更高的良品率,来铸就降本的路径。但同时我们会发挥Tier1本身的供应链能力和他们庞大的生产团队以及这么多年的量产经验,所以是强强合作的一种优势互补,我相信我们两家合作在成本上是可以得到最好的控制的。


谭晶宝:汽车行业有“10万台陷阱”一说,就是说当一个车企的年产量达到10万台的阶段之后,考验的不光是它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而是对包括了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在内的综合考量,您觉得激光雷达的这个门槛大概是在年产多少台?


张智武:激光雷达基本上是要过5万这个关。一旦你做到年交付5万台以上,基本上你的技术路径,你的工艺已经是最后定型了。如果你做了5万台,成本还降不下来,或者短时间内看不到降本的希望的话,也就基本定型了。所以它可能比造车要求的数量会少一点,但基本上5万台会是一个门槛。

北科天绘CK-128激光雷达

纯视觉路线是激光雷达的终结者吗?

谭晶宝:有人说现在激光雷达其实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特斯拉,因为它特斯拉不光不用激光雷达,而且现在连毫米波雷达都取消了。您觉得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一个必需品?或者说纯视觉走通之后,车载激光雷达商业模式还能持续吗?


张智武:我觉得每一个商业选择的背后它都不是独立的,比如说特斯拉选择的纯视觉,我想应该是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特斯拉要追求极致低成本,所以他会选择最便宜的路径,从成本的导向做产品设计。另外,国外的激光雷达普遍比中国的贵,我们出口的产品比中国的产品贵得不是一点点,基本上是double的价格,因为国内行情就是这样,所以这可能也会导致国外车企的决策层在激光雷达上车这个事情上更加的审慎。


第二,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特斯拉在纯视觉上面有极其领先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不是每个车企都具备的,但是其他车企不会坐以待毙,不会因为纯视觉干不过你就认输了,我有其他的手段去弥补纯视觉技术积累的不足,也是一个选择。


第三,即使大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目标都是特斯拉,都要挑战它、学习它,但在学习特斯拉的同时一定要有一些差异化的策略。激光雷达是挑战特斯拉的一个非常好的差异化策略。基于这三个维度,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车企选择激光雷达。


谭晶宝:因为汽车是一个开发周期特别长的产品,对于很多初创的激光雷达公司,或者靠融资来维持的公司而言,它可能甚至等不到量产的那个节点,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有人说做车规级激光雷达是找死,不做车规级激光雷达是在等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的?


张智武:在找死和等死这个事情的选择上,如果必须选择,那肯定会选择找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找死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等死的结局一定是死。你的唯一选择就是在机遇到来之前把产品准备好,如果那个时候你的产品没有准备好,所有的机遇都将与你无关。企业唯一的选择在SOP(量产)之前活下来。


谭晶宝:有人说激光雷达行业马上会迎来一轮洗牌,您觉得什么样的企业最终能够活下来?


张智武:看两方面,都跟钱有关,一个是你的产品能卖钱,一个是资本给你钱,如果这两方面都不具备就会死。


谭晶宝:变现的话也取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从汽车市场的反馈来看,虽然有很多车型都装配了激光雷达,但是它真正转化成消费者的价值,这个转化率并不是特别高,大家觉得为此掏出了够多的成本,但是并没有享受到该有的体验,或者是企业宣传中的真正的自动驾驶带来的愉悦,您觉得要如何化解这种矛盾?


张智武:我们公司可能思路跟大家不一样,在汽车上目前变不了现,我们会在其他领域变现,虽然是车规产品,但是我可以把它用在电子围栏、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这一块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多传感器融合能力和软硬件一体化能力,这样在汽车卖到钱之前,我能够活下来,我有变现的产品。


第二就是尽量地去控制你的成本,所以一定要克制,你不能让你的团队一下子上千人,一下子把所有的技术路径都试一遍,这个就是加速死亡的步伐,这种事情尽量不要做。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