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产城规划先行,产城融合互动,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化竞争,争创世界一流
权益:
①.1万内送巡回城市分会场商品展示;
②.1万上送主会场商品展示;
③.3万内送会议手册内页展示;
④.3-5万送晚宴展示;
⑤.5万内5场次演讲展示机会;
⑥.10万晚宴冠名;
⑦.15万巡回城市分会场协办单位;
⑧.25万主会场协办单位,企业代表颁奖嘉宾
产城融合,字面意思是产业和城市的协同融合发展。城市依托自身的区位、政策、交通、生态、人文、产业基础、生活配套等优势,引进与之规划相匹配发展的产业,为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发展。而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红利,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才引进、就业创收、城市更新等方面注入增长活力。
总的来说,就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城”。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拉动经济发展,围绕产城融合发展释放了很多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
把这些支持政策融入到城市规划上,主要包括“城市群、智慧城市、自由贸易区、空港试验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区、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等等。
再具体到城市的开发建设项目上主要包括“产业新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文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等等。
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过去围绕五大传统基建、未来围绕七大新基建展开着全方位的布局,但在这里我想说“要想富先修路”,先搞好基建肯定没错,但别忘了产业要发展,培养产业人才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距离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建设60个左右产城融合示范区(条件成熟地区)已过去7年。
产城融合脱胎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清晰,但是制造业,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追求的规模化、全产业链制造,由于受限于生产安全、管理要求、物流运输,以及规划限制、人口规模、扰民因素等错综复杂的硬性条件制约,融合性先天不足。
如何有效加速产城融合呢?
「融合」的内涵。在地产开发限制的背景下,产城融合更多的不是新一轮的城建,而是产业与城市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产业与城市、产业与市民生活,也包括产业与产业互动,从而推动产业链升级。所以说,做好融合,就需要对我们「产人城」旧有认知全面升级。
更新认知:
从「产人城」到「城人产」
先来看一下入选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要求——已完成「产人城」发展阶段。
示范区们是在已有的城区、产业基础上,探索两者的升级与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继续沿着已走过的「产人城」发展思维继续探索,能做的只有修修补补。
这种产城融合的新思维,在已经历过制造业转型→退二进三→制造业回归的发达国家,已形成普遍共识。虽然他们的制造业能力已远逊于我国,但其目标并不是通过产城融合展开「产能」竞争,而是通过「城人产」新思维,培育多元化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提升城市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新发展思维有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融合呢?
1. 新思维下的 「多螺旋」模式
既然是新思维,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由产业主导,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进行,需要企业、政府、市民、各类相关组织的共同参与。要想实现「同吹一把号」,就不得不提到「多螺旋模式」*。
*多螺旋模式: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作为融合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通过城市生活的塑造,以及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的打造,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要点一:生活质量
随着产业的升级,能吸引并留住企业与人才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高「生活质量」的区域。且制造业的附加值越高,该要素重要性越大。
要点二:创新协同
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的协同,是该模式的核心。所谓的协同,绝不仅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是三者围绕产业升级,特别是针对一些核心制造环节的联合攻关,形成研、学、产联合体。
依托核心技术驱动融合,也可以说是建立技术「护城河」,才能留住企业,才能做专、做强,才可能培育出本地化的产业链。
2. 多螺旋模式驱动的4类产城融合
产城人旧发展模式,依然是围绕「产业」补齐短板;而城人产的发展新思路,则是围绕「人才」展开融合。
科技聚集区:
有活力的开放式创新
城市中心能留下来的产业聚集区,往往是那些高附加值的科技园区、高新园区。这类科技产业聚集地,通常以园区的形式,与主城区紧密相邻,甚至就在城区内部。
通常在大城市的快速扩张期,出于对产业升级的布局需要,科技产业园区通常会出现在当时的城市郊区位置,而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与城区连为一体,甚至最终成为了城区的核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园区也在产业升级中,逐渐摆脱低端制造,而转向与城市关系紧密的科技产业。但是当城市进入发展瓶颈期,迎来向高端转型突围的阶段时,科技园区——这个特殊的存在,也将承担起特殊的责任。从整个城市、乃至都市圈的角度看,处于城市内部的科技园区,终将成为都市圈产业的创新中枢,也可以说是大脑,站在核心研发与创新策源的位置上,统领区域产业的结构升级。
只有站在产业的角度,为人才打造合适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创新人才的聚集,从而支撑创新策源的构建。
1.0时代——与城隔绝的工业大院
2.0时代——独自清高的科研聚集地
3.0时代——打开围墙的融合式创新区
推动融合的「管委会」
产业新城:
目标融合的多元拓展
1. 产城融合战略
①. 企业宜游,品牌融合
②. 城市宜居,人口多元
2. 「产业集群」战略,深化产城融合
公司镇:定制化的产业社区
1. 定制「乡村中的城市」
①. 度假化的生活环境
②. 城市化的社交网络
2. 打造「国际社区」
①. 塑造国际化形象
②. 构建人才网络
产城融合「道同术异」
城市产业聚集区、城市町工厂、产业新城、公司镇的四种产城融合模式,均是经历了产业升级浪潮后的「幸存者」。
他们无一不是竖立了「城人产」发展新认知,借助「多螺旋模式」驱动,实现产城融合。
实现产城融合,城市要明白产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阶段需求不尽相同,提前一步做好准备;企业要清楚城市的发展逻辑与能力边界,这样转型升级才能有的放矢,用好城市资源。
行业研究、政策梳理、产业规划、项目策划、招商促进、运营服务、产业创新、产业融合互联网等产业生态链咨询服务
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定位、产业布局、投资成本、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招商引资方案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经营成本,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
技术、人力、资本、外部要素聚合,产业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实现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融合
网站架构设计、网页前台策划、后台运营、内容建设、SEO优化、品牌推广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小程序,电商系统、分销系统、微信接口、功能定制开发
财务管理、车间管理、进销存管理(ERP)、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分销资源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定制、功能需求、开发测试、验收与服务
企服端OA、eHR,营销端BI、CRM,物流端DRP,制造端ERP、PLM、MES、APS WMS,供应链端SCM等软件服务
数字化转型诊断分析、培训、数字化项目建议书(针对产业链平台、部门、运营环节)
数字化升级路径、工具应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决策
数字化营销、智能客服、精准营销、体验营销、场景营销策划
学术研究、行业创新、数字赋能、论坛活动,年度创新表彰大会,年度品牌创新奖赛
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巡回展示、行业标准、产业报告、白皮书发布,会刊手册内页广告
SAAS+人工智能产业园、数字经济园区、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工业上云、工业上楼,软硬件设施,数字化升级,产业招商运营,系统集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