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气体

工业气体集中供:国内企业发展如何

星之球激光来源:广州世源气体2011-09-07我要评论(0)

在9月底召开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会员大会上,工业气体的集中供应问题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活题。但是,热议归热议,当记者就此问题向一些企业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得到的却...

在9月底召开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会员大会上,工业气体的集中供应问题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活题。但是,热议归热议,当记者就此问题向一些企业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得到的却是一声叹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难啊!那么,在中国市场上工业气体的集中供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国内企业在这个领域是否具有竞争力?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业内的专家和企业人士。
“严格地说,工业气体集中供应的前面应该加个定语:区域性。因为工业气体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集中供应有一个经济距离问题。所以,只能是区域性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设计师杨湧源这样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所谓工业气体的区域性集中供应是相对于一家一户的分散供应而言,它是由专业的工业气体生产企业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供气中心进行集中生产,产品通过现场供气、管道供气、钢瓶输送及液体槽车供应等不同方式输送到区域内的若干个用户。各个邻近区域之间可以用管道相连,从而在主要工业气体用户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网络。
这是由工业气体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经过百余年的探索而建立的一种科学、经济、高效的供应模式。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气体的需求的80%是由第三方供气企业满足,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集中供应完成的。国外工业用气的供气管网已达数千千米。”杨湧源说,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跨国公司之一的法国液化空气公司仅在欧洲就建立了若干个集中供气中心,向附近的钢铁与化工企业供气。其供气中心用管道相连,用户延伸至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液空公司在欧洲的供气管网总长达3000千米,其中仅在比利时就有830千米;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由十几个大型氧气厂用管网和十几家用户连接,管网从杜伊斯堡延伸到多特蒙特;普莱克斯公司在芝加哥建设了2套60000标准立方米川、时的空分装置,集中向附近的钢铁厂供气,供气管网总长达460千米。目前,普莱克斯公司在美国集中管理的工业气体生产设备达60余台。而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在得克萨斯州也建有4台空分液化装置向附近20多个用户供应氧气和氮气,管网总长已达323千米。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要发展工业气体的集中供应呢?杨湧源告诉记者,因为集中供应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可以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空分机组,从而降低能耗、节约人力、降低单位投资;二是可以使工业气体更加专业化地生产,使操作效率提高;三是通过管网将几个供气中心连接起来,可保证供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四是由于采用了大机组,可以提取稀有气体,实行综合利用以降低成本;五是实现集中供应后,社会总的投资、占地、定员减少,从而提高社会效益。
在国内外仍是小荷才露
“对于中国的工业气体产业来说,推行集中供气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克服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可以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占地,促进企业上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国民这样说。
但是,虽然有这么大的好处,虽然在国外搞得热火朝天,工业气体的集中供应在国内市场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孙国民介绍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工业气体产业形成了一个每年约400亿元的巨大市场。而且,随着国外跨国气体企业的进入,随着以前附属于钢铁、化工、石油等企业的气体生产企业获得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随着一批民营工业气体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大型空分设备的普遍运用,中国工业气体产业已经具备集中供气的市场条件。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集中供气的实践主要是进入中国的跨国气体生产企业在进行。比如,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法液空公司、林德集团等全球6大气体生产跨国集团都已进入中国,而他们从进入中国开始就瞄准了集中供应市场。而国内真正进行集中供应尝试的企业寥寥无几。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仅有两三条供气管道,且多是由外资企业建立的,长度不到100千米。”杨湧源说。
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务发展经理蒋吉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工业气体生产企业来说,一旦进入一个区域建立起集中供气体系,就能形成管网优势,就能获得一种独特的垄断地位,别的企业要想进入就很困难了。而且,集中供气所获得的是长期稳定的市场,一个项目往往一签就是15年以上的供气合同。”
如此大好的市场为什么中国企业就不做呢?
“不是我们不做,而是现在做起来太难。”天津安利达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增义这样向记者解释。他说,从客观原因来说,国内企业要进入集中供气领域有两大坎难过。一是政府的政绩观。在任何一个地区建立集中供气中心都是个大项目,而且会服务于多个用户。当政府要引入这种项目时多半会看中外国企业,因为引进外资在很多地区仍是一种政绩。这使得中国企业在立项之初就失去了机会。二是投资。建设集中供气中心就得上大空分设备,甚至还不止—?套。这样的投资动辄数亿元,甚至十数亿元。发展历程不过十几年的中国气体生产企业有这种实力的并不多。
孙国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制约了中国企业搞集中供气。一是现在的国内工业气体生产企业过于分散,企业的规模太小。据他介绍,目前国内每年的市场规模为400亿元,其中的40%被国外6大跨国公司所占领,而国内的3000多家工业气体生产企业分享剩下的市场。对此,岳增义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每年的营业额不过几千万元,但在天津数十家气体企业中已是位居三甲了。二是下游用户开放程度过低。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业气体用气企业仍是自产自用,甚至有些新建的大型钢铁、石油和化工等企业也仍然自己投资建设空分设备。这使得集中供气的市场需求受到很大限制。
虽然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企业人士都对国内企业在集中供气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企业的好戏在后头。
杨湧源认为,中国企业其实是很有竞争力的。最起码,在大型空分设备国产化获得突破后,国内企业的投资成本要比外资企业低20%-50%,而运营成本要低10%。同时,国内企业与用户文化相通,沟通比较容易。这些都是外企所不及的。
蒋勃也表示,其实国内一些大的钢铁企业如宝钢等已经做了多年的工业气体业务,有市场经验。如果这些企业与杭氧公司等设备企业联合起来,再从现有的外资企业中找到一部分人才,就非常有竞争力了。这样的联合体既有本土企业的优势,又能获得国际人才的经验,何愁没有竞争力?要真这样联合起来,国外企业应该不是对手。“国内现在其实有不少企业是有实力的,只是企业过于分散,缺乏整合。如果通过整合形成2-3个哪怕是中型的企业都会对外资企业形成很大的冲击。”蒋吉力开玩笑地说,要是真能这样,用不了多久我们这些在外资企业中的人才没准就能回到国内企业之中了。#p#分页标题#e#
“东南沿海的市场大都被外企抢占是事实,但是,华中、西南、西北等地的市场都是发展中的市场,国内企业如果先一步进入,卡住位,就能占领市场。”蒋劫说。他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6大跨国气体公司在中国建立的148个“据点”中,中西部地区还占不到10%。“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明显地感到,在这种乐观的背后还有不少的前提条件。
“最关键的一点是,国内企业要看到集中供气市场的价值和其对国内企业的重要性,要有决心做,有信心做。”蒋劫说,像盈德气体公司、中国气体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做得很好的专业气体企业都有可能成为集中供气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和成功者,关键是他们有没有兴趣去做。
“解决投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孙国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有3个途径:一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集中供气是利国利民利行业的模式,既节能又安全,还能提高资金、土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国家理应在投资政策上予以支持。二是从设备生产企业到气体生产企业再到用户,进行上下游全方位的产业联合,将分散的投资集中起来。三是引入风险投资和社会投资。工业气体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投资回报率很高,风险相对较小。只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个产业的光明前景还不为人所知。“我相信,一旦集中供气的价值被社会认识了,别说是风险投资商,就是一些房地产商都有可能将资金投进来,到时还怕缺资金吗?”
由此看来,对中国工业气体产业的企业来说,集中供气这个领域还是个很大的舞台,戏是有得唱的,谁能当主角,就要看谁能把握住机会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