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中国工业机器人2011年的装机量达到9500台,而其保有量突破4万台时,关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讨论提上了日程。
创新应用空间
从国内以及世界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还是在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在7月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表示,最初工业机器人70%~80%应用于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其次是电子、化工、装配等行业。
工业机器人最早的应用主要是在危险和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业现场,如汽车生产线的喷漆、焊接等环节。而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一般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在成倍增长。如ABB是世界工业机器人和模块化制造系统及服务的领先供应商,在全球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20万台。自1994年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外资品牌,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汽车工业之外,他们每年都在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例如在3C行业,ABB机器人针对ipad等高端产品的金属外壳进行激光焊接和抛光;在雷柏科技深圳厂区的生产线上,ABB最小的机器人IRB120,用于组装USB插头、接插件、鼠标垫片等工序。
抓住汽车行业之外的客户群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的一种产品战略思路。新松总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洁净机器人是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洁净机器人是指在环境洁净度较高,甚至是真空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技术难度较高,对材料、润滑、控制,以及可靠性的要求高,价格也较贵。目前洁净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生化制药、太阳能芯片制造、IC等行业,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一般工业机器人。由于新松是国内惟一制造这种机器人的企业,因此生产形势看好。去年新松生产了130台洁净机器人,今年估计产量将达到200~300台。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仰仗其在数控系统十多年的技术以及营销积累,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在机床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了解,目前广州数控机器人的应用以机床上下料环节比较多,广州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等多家国内机床厂家成为了他们的用户。同时,广州数控还与多家机床厂进行战略合作的探讨。“机床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希望广泛地与机床厂进行长期合作,使用并代理我们的机器人,从量上进行推广。从目前情况看,很多机床厂的积极性都很高”,广州数控副总经理李伯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形成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在中国制造业为机器人的应用创新空间。这是本次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演讲嘉宾们的共同观点。原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工作人口从2015年开始下降,作为产业的机器人必须进入更多的领域。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还要更多地关注新兴行业与民生的应用。在一般工业应用的新领域,如光伏产业、动力电池制造业,包括酒类、饮料、乳业、糖等在内的食品工业,以及化纤、玻璃纤维、砖瓦制造、五金打磨、冶金浇铸、医药等行业,都有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环节和空间。而民生的应用则主要指服务机器人。吴桐表示,由于近几年一般工业需求的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于制造业的比例已经提升到60%,这为将来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值要实现突破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达到50亿~100亿元,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理事长奚家成表示。但从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情况来看,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201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为9500台,但吴桐表示,这个数据较为保守,他估计至少在1.2万台。即使是以1.2万台为基数,以30万元为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中国工业机器人最好的年份其销售额还只有36亿元,还难以达到产业化规模的低限值。
另外,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的应用比例来看,我国还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我国的比例为6%,而日本则是33%、美国为16%、德国为14%。总体而言,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尚属于一种新兴行业,离规模化、批量化、产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能不能形成产业化?王田苗分析说,以每台工业机器人售价30万元为例,每年的维护、服务费为2万元。而技术工人以每月6000元的工资计算,一年为7.2万元。10年间机器人昼夜不停地工作,其成本为50万元。而其成本,10年间均摊下来,机器人的成本只有人工的23%。虽然从这个层面看,机器人在国内将有极大的应用增长空间。但是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的生产模式而言,其单价如果不降低,产业化的形成将面临挑战。王田苗介绍说,机器人的4大组成部分,其中本体成本占22%,伺服占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为12%。3大关键部件中,进口比例较高,特别是减速器基本被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因此,现在国内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大致在每台27万元。如果企业只有每年100台的规模,就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如果达不到500~1000台的年产量,机器人这个行业还是不要介入为妥。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呈星星之火时,就经历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数十过去,当机器人终于成为燎原之势,制造商群体早已是几经淘沙。在一些企业最终能够实现立足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怎样新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行业。
培育机器人产业
今年,国家颁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规划指出,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要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而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要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
而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则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据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李本建介绍: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毫无疑问,国家对智能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予以了大力的支持,但行业中比较普遍的反映集中在具体产业政策的出台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执行副会长蔡惟慈介绍说,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部门的粗略统计分析: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5.28亿美元,进口数量比上年增长130%,进口金额比上年增长69%;贸易逆差4.7亿美元。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8.66亿美元,进口数量又比上年增长62%,进口金额比上年又增长了64%;贸易逆差上升到7.35亿美元。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机械工业全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这一大背景下,机器人的需求前景无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因此呼吁国家出台有关工业机器人的规划。
作为机器人企业的代表,曲道奎的发言则更为具体。他表示,从“七五”到“十五”,国家几乎每年都给予工业机器人宏观上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对行业、产业的实质性支持,更多的还只是一些项目方面的支持。
另外,对于目前国内机器人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业界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蔡惟慈以“但凡具备智能色彩的产品,无不充斥着进口产品”,来描述当前的行业格局。吴桐则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尚属展露头角”。他介绍说,一些关键零部件,特别是减速器的供应90%由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同时这两家日本公司还与世界主流机器人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对合作外的厂商限制供应。不过,目前国内外几家公司,包括中国台湾都在研制相关产品,预计今明两年会供应市场,有望降低机器人成本。
资料显示,现在世界机器人的年产值约为300亿~50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增长率去年高达50%,但中国机器人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高。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生产、消费大国的预测,已经是不存争议,但如果产业化没有找到有效路径,这个预言实现的那一天将会离我们更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