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机器人

上海机器人产业:打破外企独占市场局面

星之球激光来源:文汇报2012-09-14我要评论(0)

想了解上海的机器人研制和产业化水平,不要错过了这家小公司。 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区,上海沃迪 自动化 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快速挺进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器人。2009年,...

想了解上海的机器人研制和产业化水平,不要错过了这家小公司。

  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区,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快速挺进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器人。2009年,这家公司销售成交的机器人只够凑一副牌局,之后3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机器人连年翻着跟斗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的销量已经超过170台,而2015年的销量预计可达到1000台。

  沃迪不大,300多名员工,3000多万注册资金;但沃迪不寻常,它是很少几家在做机器人产业化的中国本土企业之一,而且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物流搬运机器人”的研制课题。

  打破国外企业独占中国机器人市场局面的,为什么是沃迪?

切中一个“有机会”的市场

  车间竟然有几分像动物园:几台即将交付客户的机器人,各自被圈在十几平方米大的铁笼子里,准备接受出厂前的测试。

  沃迪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童上高给记者解释,把机器人关进笼子,是为安全:这些家伙力气大,提东西一提就是几百公斤;出厂前,它们都要在车间里三天三夜连轴转——搬铁块,测试“体质”,这时人必须站在笼外以防万一,被铁胳膊扫一下可就惨啦。

  沃迪的机器人,完全不是“变形金刚”的模样;其实只是条胳膊,没腿脚、没脑袋,“长”在半人高的底座上,看上去更像一部去掉了履带的微缩版抓斗车。事实上,机器人只有当演员(亮相科幻大片、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拉小提琴),或是充当人的生活伙伴(如家政机器人)时,才要有一张讨人喜欢的脸。沃迪的机器人是“扛大包”的,在工厂里将一箱箱饮料、一袋袋化肥搬下流水线,码垛堆叠,有一条有力而灵敏的胳膊,足够了。

  研制“搬运工”,是沃迪刻意选定的细分市场。记者在车间里看到行车上用油漆刷着大标语——“做中国自己的机器人”,童上高说,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耐心、细心地寻找机会。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王迎春博士长期关注工业机器人行业,他所在的课题组刚刚向政府部门提交了一份上海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建议报告。他告诉记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机器人的主要用户,那儿的机器人多数在汽车工厂上班,做焊接、喷涂等技术活儿。这类机器人的市场价值高,但短期内,中国还没有实力参与这些领域的硬碰硬竞争。

王迎春说,像沃迪这样错位竞争,选取一个别人不那么重视的领域,把并非最尖端的技术做到最成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是很聪明也很务实的创新策略:“‘中国自己的机器人’的短板看似是技术,其实是产业化;没有产业而想一步登天,在最尖端的技术上跟老外PK,行不通。”

  “扛大包”一样需要高科技

  “扛大包”的搬运机器人一样需要高科技。迄今为止,沃迪已经积累了40多项专利。

  童上高给记者播了一段视频:沃迪机器人垒起来的食品箱,轮廓线条就像刀切豆腐一样齐。他说,我们的机器人的动作精度达到了0.3毫米,大力士能这样心灵手巧,实在不容易。

不仅精确,搬运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很高。

  生产聚苯烯的上海金昌工程塑料公司今年刚成为沃迪的客户。记者走访这家公司,只见库房外,装满塑料颗粒的大袋子不断被传送带送到机器人面前,一只有几十根指头的机械手抓起袋子,扭身拎上另一侧的木托盘,动作舒展得就像跳探戈……等把总共40个袋子在托盘上整整齐齐码成8层,机器人会自动将新袋子换个托盘再码。

  金昌公司相关负责人陆军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人每班能替代2到3个工人,按年综合成本每人4万元计算,它每年能为企业节省20多万元,收回投资大概只消两年,而机器人可以工作10年。

  据介绍,由于太苦太累,现在即使在西部省份,搬运工的月工资也已直逼4000元,还难招到人。于是,不会辞工、不用加薪的机器人越来越受青睐。数据显示,虽然国内的制造业眼下有些低迷,但对搬运机器人的需求始终在高位增长。

  沃迪本是做食品加工机械的,在机器人领域没有一点基础。常常参加国外展会的公司董事长赵吉斌发现,在国外搬运机器人已很普及,而国内还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2006年,赵吉斌“轧出苗头”——他的一些老客户如食品厂、饮料厂有意购买进口的搬运机器人,就打算试试自主开发,于是请来了原在一家国外大型机器人公司担任中国区技术负责人的童上高。

  童上高说,为推出第一款成熟产品,他和同事们整整忙了3年。机械结构、控制电路、软件算法,所有环节都要一步步摸索。据他透露,开始时因为控制部件不成熟,机器人有时会像淘气的孩子耍点小脾气,比如抡起拳头砸地板;在不断的改进中,淘气孩子逐渐长大成熟。

  2009年,沃迪的首款机器人研发成功,它干活利索、故障率低,价格比进口机器人有优势。接着,沃迪正式出击在全国打市场,渐渐地,客户名单上出现了中粮、新希望、红牛等大公司;同时也开始在一些欧美国家崭露头角。

“谁说了算”决定研发成败

  最近三四年,国内民企对投资研制搬运机器人热情高涨,但据童上高了解,几乎所有案例都像在写同一个剧本:企业不谙此道,找高校和研究所,付钱,全盘委托对方研发……但最终,从这种模式里走出来的机器人没一个在市场上立住脚。

  童上高说,其他投资者“把机器人研发全部交给科研单位”,而沃迪则是“把科研单位最强的技术拿过来”。“交”和“拿”,事关“研发以谁为主体”的核心问题。

入行多年,他知道,仅靠企业自己,研发难度很大;但依赖高校和研究所更不行,因为机器人在国内一直没能产业化,科研单位的技术多半停留于理论悬在半空。企业必须自己梳理技术研发的要点,选择合适的研发伙伴,你一口我一口地啃硬骨头。

  过去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沃迪最主要的研发伙伴。副教授栾楠告诉记者,大学老师的长处是算法设计,确定算法、写成软件,让机器人以最合理的方式做动作。沃迪机器人的舒展扬臂和跳探戈似的转身,就源自交大老师的智慧。这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动作,既能让机器人把胳膊舞来生风(沃迪机器人最快每小时能完成1100个动作),又不使它发力太猛而损坏零件。栾楠说,在沃迪之前,他们还从未跟国内企业合作过(实际上那时国内几乎就没有什么机器人企业),检验算法主要靠计算机虚拟仿真,跟“实战”还是有差距。沃迪让他们得到了第一次在国产机器人身上检验控制系统的机会。

  王迎春表示,沃迪的成功,证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在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领域的意义。他说,上海不少科研单位在机器人研究上有一定基础,但学者们往往各自用力,这就需要由企业牵头,围绕某款产品,整合各方技术力量,捏成拳头。#p#分页标题#e#

  在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制第一代搬运机器人成功后,沃迪开始引入其他科研力量:携手上海大学,研发机器人核心电机器件,希望打破国外垄断;携手同济大学,尝试开发新一代更快、更巧的机器人,希望拓展小包装货物搬运机器人的市场——“整合上海机器人技术”的设想变成现实,看起来已有点眉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