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近日公布,授予奖项307项,其中一等奖108项,二等奖199项。由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张新平教授团队完成的《纳米光子结构的功能化及其在生物传感器和光电子技术中的应用》项目,荣获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主要完成人包括张新平、翟天瑞、刘红梅、王丽、冯胜飞、马雪梅、庞兆广。
《纳米光子结构的功能化及其在生物传感器和光电子技术中的应用》项目成果以纳米光子学为核心研究内容,将纳米制备和光物理学研究与新型生物传感器技术、有机光电子技术相结合。首创了基于“溶液法”的金属光子晶体系列制备技术,实现了大面积金属光子晶体的低成本、高效加工,其具有工业化特点的技术体系被NANOWERK、EUROPHOTONICS、英国物理学会纳米科技网站等媒体专题报导;发现了“等离子激元光学反馈机制”,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半导体激光发射器件,被《Nature Photonics》作为Research Highlights进行了专题评述;突破了等离子激元响应灵敏度瓶颈,发明了波导耦合金属光子晶体新型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于HIV病毒的高灵敏度检测,为HIV感染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并为开发便携式生物传感器技术奠定了基础;将纳米光子结构传感器制备在光纤端面上,实现了传感器微缩和柔性化及其与测试系统的集成,成为“Lab on a Fiber”的前驱性工作之一,为毒性、非透明样品及极限环境中的遥测传感创造了条件。上述研究成果被《Nature Physic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重点引用和评述。
项目组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26篇,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影响因子8.0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7项。项目组成员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长城学者计划等人才项目,近年来培养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纳米光子学研究工作也介入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在超快纳米光学研究方面发挥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