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机器人

美智库:机器人技术将成未来经济重要推动力

星之球激光来源:经济参考报2013-10-08我要评论(0)

美国著名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近期发表该智库全球眼光计划高级研究员罗伯特曼宁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正在兴起的机器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报告认为,机器人技术的兴...

  美国著名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近期发表该智库“全球眼光计划”高级研究员罗伯特·曼宁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正在兴起的机器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报告认为,机器人技术的兴起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副产品,但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报告呼吁各国政府与私营部门联手,认真评估这一技术的影响并努力趋利避害。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机器人技术将实现质的飞跃

  报告认为,两个发展动态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将出现一个转折点,并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

  第一个动态是谷歌公司前设计师斯科特·哈桑创建的W illow G arage公司开发了第一个开源通用机器人操作系统(R O S)。现在,该操作系统已被研究人员和相关行业广泛应用。此外,这家公司还开发出一款双臂、轮式人形机器人。

  第二个动态是机器人巴克斯特(Baxter)的发明。巴克斯特是可以同人一道工作的下一代可移动人形机器人。它的出现是一个技术突破,而最大的创新表现在价格上。与许多造价高达30万美元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巴克斯特的售价只有2.2万美元。

机器人将把制造业带回美国

  在美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同页岩气革命一样,是政府、企业和大学过去20年实质性研发工作的成果。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等政府投入巨资,并与国内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技术。在2030年之前,人类使用的机器人将从R oom ba吸尘器、机器人剪草机、单任务工业机器人和无人驾驶飞机,发展到无人驾驶汽车和个人服务机器人。

  报告强调,机器人技术将使制造业重返美国。美国有大约12万台工业机器人,仅次于日本和意大利。从2011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的统计数据推断,全世界有超过140万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原来集中在汽车工业,现在已经开始扩展到电子产品装配,并且越来越多地用于食品饮料及其他产品的包装、分销和运输。

  报告称,富士康公司将是机器人技术改变工作场所的典型事例。该公司现有大约120万名中国员工,组装大约40%的世界消费电子产品。它已宣布在未来3年购买100万台机器人。这意味着需要低技能、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机器人承担。

机器人技术引发争议

  围绕机器人技术,经济学家和社会分析家,特别是“技术乐观主义者”和“技术悲观主义者”展开了激烈辩论。核心问题在于,这种变革性技术是给人类带来新创意高潮和文明繁荣,还是会导致人类贫困加剧,并进入漫无目的和郁郁寡欢的糟糕境地。报告认为,各方都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现在就机器人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社会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各方的具体观点如下:

  “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机器人技术同3D打印、纳米制造、纳米生物技术以及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结合,可以加强本地定制生产、营销及分销的趋势,并产生一些全新的行业及制造领域。机器人的商业化将使中小企业受益,推动“经济民主化”。同时,机器人技术/数字化经济趋势会在医疗保健中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在老龄人口的福利管理问题上。

  “技术悲观主义者”则表示,技术进步将导致收入越来越不平等,财富将集中在技术所有者中间。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还存在若干“黑暗面”,即这一技术真实和潜在的风险及道德和社会影响。例如,不管一台机器多么聪明,都可能发生故障;由于人工智能涉及软件,它同样面临黑客问题。而机器人的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在医疗领域导致医务人员技能下降;在教育方面减少师生互动、影响学习过程;机器人照顾残疾人和老人会造成心理和情感问题等等。

各国在使用机器人方面应趋利避害

  报告认为,虽然围绕机器人技术的争议很多,但机器人将是未来社会和经济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变革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战略后果将波及政府各个层面。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各国目前缺乏规划且未能全面了解新兴技术的影响。同时,科技界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城市和外交政策方面也存在隔阂。因此,报告呼吁各国政府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认真考虑即将发生的机器人技术“爆炸”和快速来临的技术革命的后果,减轻某些事态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