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落幕的欧洲机床展览会(EMO)上,有两件事情让记者感受到欧洲机床制造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其一,在9月16日的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欧洲机床协会会长马丁·卡普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介绍中国市场,其内容是协会委托咨询机构做的一份调研报告;其二,9月17日,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EMO现场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除了宣传国内展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惠仁也介绍了国内机床市场的情况,会场座无虚席,不少老外站着听完介绍。
怎么看待当前的困境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低谷,国内机床制造商的信心受到打击,不少人对未来产生了迷茫。那么,为何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兴趣仍旧如此浓厚呢?
看多还是看空?还得用数据说话。陈惠仁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延续了2012年全年的下行趋势,目前仍处于下行区间,但下行幅度明显收窄,运行渐趋平稳。截至今年6月末,金属加工机床产销量同比下降10.5%;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同比增长1.7%。
与此同时,企业新增订单继续处于下行状态。重点监测企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233.7亿元(约合39亿美元),同比下降6.0%。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突出。
与此同时,企业新增订单继续处于下行状态。重点监测企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233.7亿元(约合39亿美元),同比下降6.0%。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突出。
陈惠仁认为:“总体看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已经对中国机床工具产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经历了连续1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由于市场环境和其他增长要素的显著变化,产业正面临和经受调整转型的严峻考验。事实上,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以调整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准确地讲,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转换期,同时也是调整转型的阵痛期。发展环境变化在给产业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产业提供了调整转型的最佳契机,他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为产业调整转型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而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机床工具市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突出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需求总量的明显减少和需求结构的加速升级。
今年上半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总额52.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7%左右,下降幅度之大非常罕见,反映了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总量需求的低迷情况。而与此同时,德、意、美三国上半年出口到中国的高端机床工具数量却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欧洲机床制造商如此重视中国市场了。尽管中国市场与过去的黄金十年相比,需求有所回落,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既是最大的机床生产国,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床消费市场,其产值和消费额分别达到147亿欧元和239亿欧元。
同时,中国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2012年的占比约为30%。
陈惠仁表示:“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持积极乐观的预期,这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中西部开发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进程必然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空间,同时也必然为机床工具产业提供巨大且持续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第一机床工具市场的地位。
第二,中国新一届政府决心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以改革的手段强力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观察家都注意到,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改革预期显著增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在多个重要领域,改革已经开始步入深水区。这种积极的政策取向,无疑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从而必将为包括机床工具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针对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趋势,中国政府虽然没有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但却出台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现在看,上述综合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8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呈现趋稳的迹象。中国政府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外企眼中的中国市场
欧洲机床协会会长马丁·卡普在报告中分析,中国机床制造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它们的技术瓶颈体现在创新、人才和关键零部件方面。由此,他预测中国机床制造商将优先考虑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升级。
他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了中国的竞争对手。
技术上,大部分中国供应商认为他们和国外竞争对手差距明显,尤其是其质量和稳定性不为高端机床客户所认可接受。
研发上,中国供应商意识到了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在积极发展其独立研发能力,也已经与高校和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技术合作,但很少和第三方技术专家合作。
装配上,缺乏优质劳动力成为中国供应商的一个明显挑战;中国竞争者有能力生产大部分配件,但仍有部分配件必须要通过进口来保障整体表现。
销售和服务上,中国公司在中国以内有好的服务能力,但在海外却几乎没有直接的服务,通常中国供应商提供1年保修和针对本地客户的24到48小时之内的现场服务。
国际化上,大部分中国企业依然瞄准国内市场,而在出口问题上奉行机会主义,并依靠海外销售代理提供销售和服务。报告还认为,中国企业在长短期内几乎都没有兴趣进行或参与海外的并购或收购。
反观德国机床企业。虽然德国机床的技术优势是普遍公认的,但是最终用户看到了其与中国竞争对手相比在服务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
他分析说,技术升级被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并被作为和国外主要对手相竞争的战略,中国企业和国外对手的技术差距会逐渐减小,尤其是车床,但加工中心这个领域的差距仍会很大。
对中国企业而言,降低成本在规划里,但大部分主要配件仍靠进口,尤其是针对高端机器,这样做是为了确保长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国机床产业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大型生产商不仅生产机床,也生产配件。未来增长战略依然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国际的有机增长是次要目标。中国企业通过服务为其客户增加附加值,并将此作为其竞争优势。同时,中国企业十分依赖政府通过优先政策和大款额补贴的扶持帮助。
马丁·卡普还向欧洲企业介绍了中国政府对机床行业的产业政策。他指出,目前,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发布了旨在引导机床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p#分页标题#e#
报告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机床工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机床工业的第12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将中国从一个大批量生产国转变为一个高技术的生产国。
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出台了具体政策来支持和补贴中国公司来发展高端机床,政府补贴占项目总投资的30%,以奖励、借款、借款利息补贴和退税等形式给出,例如沈阳机床作为最大的机床生产商,收到了政府的大额补贴。
除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外,全国各地不同级的政府还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规定,比如辽宁省。国有企业比私有企业得到的政府补贴更多,分配给私有企业的补贴额有限。
他还提到,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巩固台湾厂商在中国机床工具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低中端市场和配件市场。
在调研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德国工业提出了旨在优化服务、本地化研发以及应用程序支持方面的行动号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