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年,当你走进珠三角某个企业的生产车间时,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个个机器人(50.920, -0.47, -0.91%)。
3月3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广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显示,广州到2020年将培育形成超千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广州机械院工程师、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周朝森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广州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制造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掌握,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制约。
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
《意见》提出,到2020年广州“成为全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
具体而言,广州要打造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5~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机械行业研究员李俊华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广州是沿海经济发展龙头,机器人的需求处于全国前列,机器人研发制造方面,广州一些公司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广州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全国的风向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珠三角一些大型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美的空调事业部相关人士去年9月曾向记者表示,美的空调在制造环节将依靠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来提升人员效率和产品质量,生产员工将由2011年的5万人减至2014年的2.5万,这些工人都将由机器代替。此外,富士康此前也提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希望以机器带代替人工。
根据《意见》,到2020年,广州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经贸委副主任易鸣称,当前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增长速度达30%,广州发展(5.05, -0.03, -0.59%)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可有效应对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涨。
关键零部件技术不成熟
虽然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但我国发展这一行业仍面临重重挑战。李俊华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去甚远,从事机器人研究与制造的技术力量相对分散,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还很低,应用范围比较小,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其中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无法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困局。周朝森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包括三个,分别是减速器、电机、控制器。其中高端减速机部件全部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企业做出来的性能、稳定性都与国外的有差距,而电机和控制器的技术虽然较成熟,但是跟国外比也有差距。
李俊华指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现状就是高端技术研究能力不强,关键零部件还依赖进口,而基础技术又普及不够,导致制造能力相对低下,无能力实现精细加工。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将是未来该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此前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曾强调,要在核心技术及零部件上实现突破。
不过,要有突破并不容易。李俊华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工业机器人这一热门领域,但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以广州为例,李俊华认为,广州的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其次,品牌影响力不够,一直处于国外品牌的“压迫”之下。
周朝森指出,广州机器人产业的上游和中游相关企业在20到30家。此前,《广州日报》也曾援引易鸣的话说,目前广州工业机器人的核心产值较小,大概在二三十亿元规模。
李俊华认为,要攻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重重难题,首先,企业要在技术上专注,集中力量在某一领域有关键性突破,从而“以点带面”,形成对国外品牌的步步逼近;其次,注重产业链的扩展,上游研发企业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延伸到下游应用领域,增强对产业链的把控能力;再次,行业内要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另外,政府政策支持也要跟上,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纲领和产业发展政策,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供良好的信贷、税收等投资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