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通证券研究分析,工业机器人已经产业化,服务机器人正处在产业化的黎明。工业机器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现在被广泛运用于汽车、3C等领域,其中90%的工业机器人主体来自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市场格局较为稳定,行业空间可以预见。服务机器人则刚刚起步,尚处于一片蓝海,市场潜力巨大。服务机器人领域虽有一些知名企业,但产品面世时间都较短,很多企业正处在产业化的黎明期,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各种新产品正在逐步问世。随着更多成熟产品逐步被下游厂商和消费者认同,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发展空间可以继续扩大,从产业化分散到集中,预计未来在各自领域内,也会出现可以与四大家族比肩的优秀企业。
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主要为企业生产制造服务,对企业而言,是一项资产的投资,而服务机器人的多种类、多功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更为广泛,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更有可能实现标准化生产,拥有类似于3C产品的消费属性,我们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服务机器人有可能会复制实现21世纪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消费品的快速普及。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95元,较上一年增长了6.1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38.2%降到了2013年的35%。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和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智能终端应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普及,未来家庭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机器人,取代原先简单重复的手工劳作和家庭服务。
在服务机器人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最先实现放量生产。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销售额约59.7亿美元,2011-201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CAGR约为11%,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为63.1%;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为36.9%,但由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单价较高,销量小,而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更加贴近消费端,单价较为便宜,销量较大,市场更加广阔,近年来,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逐年提高。根据IFR预计,2017年服务机器人领域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美元,需求总量将达到3160万台/套,成为当今最具有潜力的增长市场,并且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越专用机器人市场规模。
机器人的人工替代效应是服务机器人蓬勃发展的驱动因素。随着服务行业劳动力成本上涨,老龄化趋势加强,残疾人康复设施项目建设逐年增加,以及教育需求和新生活方式需求的改变,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多因素共振,可以预见未来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量会急速增大。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让机器取代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据统计,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12671元上升至2014年的51369元,增幅达到305.41%,教育从业人员工资由2003年的14189元上升至2014年的56580元,增幅达到298.73%。仅十年的时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3倍多,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放眼全球,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就已经开始了机器取代人的产业化历程,预计未来传统工业服务及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机器取代人会成为必然趋势,助推服务机器人成熟产业化进程。
老龄人口和残疾人口的较大比重,使得医疗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等成为发展热点。中国老龄人口比例逐年大幅上升,老年人口抚养比由2004年的11.87%上升到2014年的13.70%,老年人口负担的加重,对社会保障及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紧迫,服务机器人作为解决供给不足的良好方案,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中国残疾人康复设施项目由2012年当年新增22个增加到2014年当年新增77个项目,对于残疾人康复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残障辅助机器人将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