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说,最近力晶半导体公司与日本半导体厂商尔必达(Elpida)宣布未来四至五年内将合作在台湾中科园区投资兴建四座月产六万片的DRAM内存厂,投资金额高达四千五百亿美元,将成为全球最大十二吋DRAM厂。
这项重大投资案无疑为高唱大投资的苏“内阁”注入一剂强心针,也洗刷了凯雷集团并购台湾最大半导体封测厂日月光公司的阴霾。然而,业界及市场专家对此投资案看法却相当保留,力晶公司股价也欲振乏力,何以民间与当局会有分歧的看法?值得作一评析。
社论分析指出,高科技产业的特性,是技术进步快速,投资金额庞大,虽然报酬高,但风险相对也高。半导体产业更是高科技产业的代表,晶圆制造厂的制程技术从几年前以0.18微米为主,进入到现在的0.13及0.9微米,甚至已开发出0.65微米以下的技术;晶圆厂投资金额也愈来愈大,过去一座八吋厂投资金额约10亿美元,现在一座十二吋厂投资金额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而且每年必须投入可观的研发经费,才能维持技术不致落后。不仅如此,半导体业还讲求产业的整合及市场策略,从品牌、设计、制造到市场行销,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半导体厂商的利润及长短期竞争力。这种产业特性,让掌握品牌及行销通路的国际大厂对投资金额庞大、技术变动快速的晶圆制造厂投资渐趋保守,也因此造就了台湾在晶圆代工制造方面崛起及壮大的有利机会,但是,专注于代工制造也承担庞大的投资风险,时机不成熟的过度投资也可能成为厂商的致命伤。
以DRAM制造业者来看,前几年因为DRAM价格大跌,岛内几家业者都是惨赔状况,股价暴跌,公司甚至被视为是鸡肋,但近一年多来,DRAM市场出现难得的荣景,加上岛内厂商与国际大厂进行策略联盟,纷纷投入十二吋厂设置,去年投资金额超过新台币一千二百亿元,今年可能接近二千亿元,若涵盖晶圆代工业者,岛内目前已经量产的十二吋厂共十一座,占全球四分之一,仅次于美国的十二座;另建设中的十二吋厂还有八座,预计至二○○八年台湾将有十九座十二吋厂,跃居世界第一,还不包括力晶与尔必达公司宣布的新厂计划。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愈来愈薄的趋势下,台湾一窝蜂投入十二吋晶圆厂的建造,大肆扩充产能,对价格起伏甚大的半导体市场,无疑是新增的变量。
社论说,对台湾的内存生产业者而言,以重金大规模投资十二吋厂,或许是追求世界第一的绝佳机会,但是,台湾缺少品牌及行销通路,专注代工制造将无力掌握市场,如DRAM市场近八成掌握在有品牌的整合型大厂手里,台湾业者产能愈大,愈容易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代工利润并不看好。事实上,截至去年中,岛内六家DRAM业者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累计超过五千亿元,但亏多赚少,累计获利总计不到一百亿元,是投资报酬率最低产业之一。现在DRAM业者预计投入上兆元的十二吋厂投资,能否达成预期的获利,令人高度质疑。
更令人忧虑的是,业者一窝蜂地投资对总体经济的可能负面效应。最近几年,岛内重大投资计划几乎集中在半导体业以及型态及问题非常类似的面板业,两者都为追求产能世界第一,相继投入上兆元的资金,成为岛内银行的最大融资客户;这种投资倾斜现象对其他投资的排挤效应愈来愈大,尤其,半导体及面板业需要大量的高级科技人才,严重压缩其它同样需要科技人才的各类行业发展空间。台湾将未来产业前途压宝在半导体及面板业上,这样的赌注是不是太大了?无疑是当局及民间应该共同思考的严肃问题。
社论最后指出,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当局的可议心态。面对这几年半导体及面板业产能急速扩充,当局理应从总体经济的观点,对投资的可能风险及衍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进行负责任的检讨及回应,但是,现在当局只要业者有大型投资计划,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各种优惠不计代价予以加码,这种粗糙做法无疑加剧产业的倾斜发展,也大幅升高投资的风险。如果这就是当局所谓的大投资,对台湾经济是利或弊,已不问可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