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虽然作为生产方式,3D打印还难以取代大规模生产而成为最主流的生产方式,但却能满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种种个性化需求。
“3D打印”概念近来热到烫手,但人们对它的印象却仍然模糊。尽管如此,从美国到中国的3D打印粉丝们都期待它能像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和互联网那样,深远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的历史。
3D打印热由来
3D打印实际上是对一系列“增材制造”技术的总称。所谓增材制造,是指不经过车、铣、钻等传统“减材”切削加工,而是通过堆叠材料来直接形成最终产品的一种制造理念。这和平面打印机技术并无关联,为什么会得到一个3D打印的美名呢?
这要归功于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申请的专利“三维印刷技术”。该学院的四名科研人员从喷墨打印机原理出发,研制出一种能在平铺着“塑料”粉末的平面上喷洒各种颜色“胶水”的打印机。当打印生成一层平面后,在平面上薄薄地铺一层新粉末,再继续打印。打印完毕后,吹走多余的粉末,就能得到一个彩色的实体物品。
自这项专利见诸报端后,所有的增材制造技术就逐渐被媒体统称为3D打印了。运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专利,一些企业造出了按三维空间位置制造产品的“打印机”。其打印过程新增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用处理软件生成不同高度的模型横截面图,将图形转化为打印控制代码。最终,3D打印机通过执行这段代码,逐层打印、固化,生成理想中的物品。
3D打印既缩短了生产时间,又减少了原材料浪费,还能做出减材制造做不出来的超复杂结构。
既然3D打印技术大多是上世纪研发成功的,为何从2012年起才受到如此大规模的高度关注?原因见仁见智,但桌面级开源(用于客户端且开放源代码的)3D打印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Reprap(三维打印原型机)为代表的桌面级3D打印机,作为开源硬件通过“创客运动”(使用数字工具设计制造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分享成果)在全球呈现爆炸性增长。特别是1992年取得美国专利的“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在2009年过期后,以美国Makerbot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硬件创业公司开始大规模销售廉价的开源FDM3D打印机,并鼓励用户复制、改进相关设计,最终把FDM3D打印机带到普通大众身边,也让媒体、政府、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业界人士对3D打印有了更深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