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强化试点工作成效,充分发挥集群试点在全国的示范辐射作用,近日,火炬中心在北京召开科技部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座谈会。科技部首批1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单位及所在地的省级科技部门、地市级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出席会议并做总结。会议由火炬中心正局级调研员修小平主持。
会上首批10家集群试点建设单位的代表分别就各集群的建设情况及发展规划进行了的汇报和交流,火炬中心就与省级科技部门和地市级政府共同建立集群试点推进机制提出了书面建议。从汇报情况看,各地区高度重视集群试点工作,围绕集群产业发展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支持措施,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产业地位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集群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武汉东湖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拥有良好的科教人才支撑条件,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位院士为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5000人。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集群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中心,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2011年集群总收入200亿元,2012年集群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75%。
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人才优先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与统筹布局相结合、自主培养与战略引进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促进产业链、产业间和区域联动,力争通过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深圳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同时在在宽带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有效覆盖等方面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城市,预计到2015年集群产业将保持约30%增长,达到16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3家,超10亿元5-8家,超亿元企业30-40家。
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本地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双赢效果。该集群围绕产业链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目前已聚集激光与光电企业8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2012年实现产值近300亿元。吸引了多家行业领先的科研院所在温设立实体研发机构,为集群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温州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政策,针对集群发展现状制定了平台建设、人才集聚、应用示范等七大工程,推动集群全面、快速、创新发展。
张志宏常务副主任在会议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各集群建设取得的成效和进展,并对下一步集群试点工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强创新集群的理论研究和交流学习,不断探索集群组织方式,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二是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支持模式,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引进培育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四是加强集群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产业联盟,促进企业间良性互动;五是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强品牌推广与国际交流合作。他希望各地继续激发和保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热情,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好支撑和示范。
一、温州集群建设基础与环境
(一)现有基础
温州市激光与光电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产业规模、产业链、产业集群、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基础条件。
产业规模。2010年,全市现有激光与光电企业8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实现产值228.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HTH登陆入口网页 、光伏发电、LED照明、光通信为特色的产业链,特别是一批传统行业骨干企业正在转向激光与光电产业。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现有企业将新增投资112亿元,预计新增产值将突破500亿元,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在集群政策引导下,已经把激光与光电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创新环境。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同国内大院名校的合作,先后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我国光电研究领域有较强实力的大院名校进驻温州。在高新区建立了科技城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环境及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产业链。全市在激光产业已形成包括激光器、激光元器件、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打孔、激光涂敷、激光雕刻、激光防伪等环节的产业链;在光伏产业已参与硅片、银浆、EVA、电池片及组件、逆变器、系统集成、电站建设等生产环节;在LED产业已涵盖了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等生产环节;在光通信产业已涉足包括自主调配的原材料、核心产品插芯、光通信应用产品等环节,自主研发的双向定位干粉干压成型技术打破了日本长期的技术垄断,成为全球陶瓷插芯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集群特征。全市激光与光电产业主要集中市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个行政区)及周边的瑞安、苍南、乐清、永嘉等地。其中,市区与瑞安主要生产激光切割、打标设备等产品,苍南主要生产激光防伪产品,乐清主要生产光纤通讯设备等,光伏及半导体产业主要分布在经开区、瓯海、瑞安、苍南、永嘉等地,各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及配套需求,已形成有机配合,共享信息资源,制定对外政策,谋划战略布局,呈现集群发展态势。
(二)主要优势
成本管理优势。温州人经营的独特思维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是“温州人经济”不断壮大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一是温州人善于利用人才,通过整合外部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温州人注重企业合理的内部定位,并且善于从内部定位来考虑外部定位,把外部定位跟内部定位相结合。三是温州的民营企业注重外部协作,进行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四是温州民营企业家善于学习,并且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企业所用。
营销网络优势。闯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是温州人的看家本领,市场对于内外温州人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地温州人和在外温州人,通过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60余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温州商会和温州人营销网络,营销网络年销售产品达6000多亿元,温州企业70%的产品通过温州人的营销网络销售,外贸出口产品80%是侨贸。协作配套优势。温州人善于分工也乐于合作,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就能迅速形成一个相互配套产业链,形成一种分工合作机制,形成一种区域推广品牌,使产业发展能够获得最低的零部件配套成本、最高的整机配套效率,大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如今全市在工业方面已形成27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其中乐清低压电器、永嘉泵阀等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为集群建设可提供高效的协作配套。#p#分页标题#e#
应用市场优势。温州市发展激光与光电产业具备首发市场需求庞大的优势,如浙江省HTH登陆入口网页 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30%以上。需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浙江省在轻工业产品、机电产品、五金电器等方面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二是浙江省未来五年将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形成的新的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促进激光及激光加工设备以及其它光电技术应用市场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全市激光与光电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着力解决。一是土地资源紧张。由于土地资源少,供地成本高,制约外地大企业、好企业的引进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缺乏大产业、大平台,加上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住房等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企业难以形成有实力的研发团队,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同质、同类、同形企业多,真正意义上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产业竞争力不强。
(四)发展环境
未来几年,全市仍然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发展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之一,面临着良好的战略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应用市场的扩大,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市场,已开始把一些高端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进行新的生产力布局,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重视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科技部支持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在相关科技专项、项目、平台及科技资源方面,帮助和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温州产业转型发展首次引入国家政策资源。
区位环境机遇。一是国家重视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台湾又是全球光电产业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家级集群,有利于推动两岸在光电领域的技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浙江省已被国务院批准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在全力打造海洋强省,瓯江口新区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四个现代产业集聚区,面临布局发展新产业的机遇。
转型倒逼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阶段变化,我市原有优势传统产业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全市上下面临着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正在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在此背景下,科技部提出在我市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是对全市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和鼓舞。 然而,挑战总是伴随机遇而存在,温州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同样面临着几大挑战。
发展理念的挑战。温州建设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需要企业和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近期投入、付出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温州传统理念倾向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长期以来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人才的引进培养上投入不足,政府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力度也还不够。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前期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政府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这对我们传统发展理念是一个挑战。
文化融合的挑战。在温州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仅仅依靠本地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外地引入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和科研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以及其他高端要素,从而全面实现创新性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外来院所、企业、人才所带来的文化如何与本地企业、城市文化相融合,共同推动集群的发展,是激光与光电集群建设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人才成本的挑战。由于温州过高的生活成本,又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院大所和良好的创新文化,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人才支撑集群发展的难度,增加了企业使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成本。在温州缺乏吸引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或市场化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集群建设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技部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载体,以集聚创新要素为重点,围绕“四大领域”,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千亿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
(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需要遵循“政府主导、高端引领、开放发展、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的原则。
1、政府主导
提高政府组织协调和统筹资源能力,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力度,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帮助各类企业跨越资金、土地等资源障碍,协调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2、高端引领
组织专项招才引智活动,引进高端创新要素和高端企业,推动集群的建设发展走“高端路线”,培植高端、终端、高效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
3、开放发展
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引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充分挖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4、系统推进
引进代表全球激光与光电产业先进水平的“旗舰”企业和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键配套企业,培育集群核心竞争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做支撑的格局。同时要加强政府资源、部门力量的整合,整体推进集群发展。
5、绿色发展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把关产业集群的低碳环保建设,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向无污染、低能耗、高增速、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集群定位
以激光、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为重点,吸引国内外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人才及相关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到2015年,初步形成重点领域突出、高端要素集聚、核心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协作配套紧密、创新服务完善、区域品牌初显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四)发展目标
1、中期目标(2011年—2015年)
到“十二五”末,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区,通过培育和引进行业骨干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引入科研机构、技术人才等,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将温州建设成为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重点实现六大目标:#p#分页标题#e#
——产业规模。集群工业总产值及技工贸营业总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亿元。
——平台建设。中国光电大厦、光电研究院、激光与光电科技创新园等建成投入使用,创建20家以上研发、转化、检测服务机构,组建5个以上产业联盟,30家以上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提升。建立科技专项,实施10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2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收入比例超5%,获得发明专利300项。
——企业培育。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3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
——人才汇聚。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领军人才20名,创新团队30个,硕士以上人才500名,温州大学等本地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并对外招生,分层次培养各类人才。——环境友好。以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指导,建立企业引入环境达标一票否决机制,引导集群低碳绿色发展。
2、长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以温州高新区拓展区为新核心区,向瓯江口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拓展,以建设“世界光电一极”为目标,使温州成为激光与光电产业和品牌企业的诞生、聚集之地,创新之源,形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