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温州市委书记考察激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星之球科技来源:温州商报2013-08-09我要评论(0)

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审核认定了10个产业集群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唯一的...

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审核认定了10个产业集群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唯一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据悉,自去年列入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单位以来,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快速推进,有关部门不仅建立了5亿元的科技投资基金,同时还募集了1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资金。

昨天,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和市领导仇杨均、黄德康、孔海龙、章方璋以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实地察看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入了解龙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建设情况。在龙湾调研时强调,温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拉高目标定位,拓宽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推进转型升级,以创新引领赶超发展,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兵。

  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打造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一大创新平台。走进园区内,陈一新详细了解企业孵化情况,并与园区企业引进的比利时技术人员交谈,询问他在温州的生活工作情况。陈一新说:“温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良好的条件。要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温创新创业、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陈一新指出,温州国家高新区是温州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不仅要珍惜更要打响这一“金字招牌”。要深化思想认识,拿出雄心壮志,坚定信心决心,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提升建设能力,强化组织保障,把温州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温州高新产业的培育区、创新人才的集聚区、科技金融结合的示范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努力打造成为温州乃至全省全国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兵。

  陈一新强调,推进温州国家高新区建设,要立足“高”、“新”两字做文章,创新理念,拓展思路。要处理好平台建设与要素集聚的关系,既注重有形平台与无形平台的建设,更注重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机构发展,充实创新内涵,真正做到名实相副。要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提升的关系,既要以创新推动企业技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更要注重发挥创新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注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及时推广创新成果,更要注重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回馈创新的制度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陈一新要求,推进温州国家高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要完善建设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要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高新区带动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温州国际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建设。要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争取建设省级研究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加快培育亮点产业,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激光光电、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培育网络经济,大力发展空港经济。要打造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通过“三转一市”、“四换四减”等途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加大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力度,更多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创新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相关背景:

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分中期(2011~2015年)、长期(2016~2020年)两个阶段

  一、激光与光电产业概况

  (一)产业及产业链简介

  激光与光电产业,是以光电技术为核心所构成的各类零件、组件、设备以及应用市场的总和。根据国内外科技和产业界的一般看法,激光与光电产业可划分为九类行业,即光电元器件、光电显示、光输入/输出、光存储、光通信、激光、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电周边产品(主要是光电产品专用制造设备)等。

  激光与光电产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激光与光电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是产业关联度大。激光与光电产业与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新能源、军事、医疗、电子等产业密切相关,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三是发展前景好。2010年光电产业全球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到2015年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光电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规模最大的产业。

  激光与光电产业包含多个产业链,各产业链之间相互交叉、关联度高。其重点产业链有:

  一是激光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激光材料及元部件,中游为各种激光器及配套设备,下游为HTH登陆入口网页 设备及各类服务产品等。

  二是光电能源产业链。上游为材料、元器件,中游为发电器件、组件、装置与设备,下游为发电整流调压系统及配套设备。其中光伏发电产业链上游为硅料、硅片,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下游为应用系统等。光热发电上游为储热材料、跟踪器、集热装置,中游为蒸汽发电机,下游为发电系统集成等。

  三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外延片生长和芯片制造,中游为LED器件和封装,下游为应用产品,以及测试仪器和生产设备。

  四是光通信产业链。上游为光元器件,中游为光纤光缆及网络设备,下游为电信运营系统。

 (二)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十几年来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0年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市场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产业结构失衡,“两头小,中间大”特征明显。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产业链上游的元器件、制造装备、原材料等行业技术水平落后,关键材料和装备依靠进口;产业链中游领域市场规模较大,技术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下游应用产品方面,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及生产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缺乏,技术研究期待突破。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产业链配套完整、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其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的竞争力都在迅速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脆弱,部分重要技术环节期待突破,部分关键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依靠进口;二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不高,原创性知识产权少;三是缺乏健全的标准和检测体系。#p#分页标题#e#

  产业将迈进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光与光电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此外,我国政府积极布局,逐渐形成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光电产业集群。在发展方向上,加大对关键技术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逐步扭转关键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不断延伸产品应用领域。

 (三)全球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2010年全球激光与光电产业大幅增长,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率近30%,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光伏发电产业、LED产业以及信息产业。太阳能发电和LED的增长率均超过了60%,是全球光电产业成长的新动力。预计到2015年全球激光与光电产业市场将突破1万亿美元。

  美日欧主导全球市场,新兴市场迅速崛起。美国、日本和欧洲掌握着激光与光电产业的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掌控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正在迅速崛起,其中我国台湾已成为世界光电产业的重要力量,我国大陆在光通信、LED、激光红外、精密光学以及太阳能方面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激光与光电生产大国。

  创新驱动是光电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技术创新是推动全球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新技术、新产品成为激光与光电产业竞争的焦点。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激光向全固化、超短波长、微加工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光电能源重点向高转换效率特种电池及光热发电方向发展;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LED照明;光通信向超大容量、高速率和全光网方向发展,光器件向小型化、高可靠、多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四)国内外产业集群介绍

  中国。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华中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台湾地区五大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一批激光与光电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其中武汉光谷和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众多的科研院校和光电实验室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珠三角地区是市场驱动型的产业集群,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等消费类产品最具优势。长三角地区是民间资本和市场应用混合驱动型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充足的资本和成熟的应用市场。台湾地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电产业基地之一,2011年产值将突破1千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0%。美 国。美国是世界光电高技术研究的中心,在传统光电子领域和多个科技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后劲,在光通信和光显示产业等领域已赶上或超过日本,光热发电也处在全球领先水平。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也是美国激光与光电产业最发达地区。美国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产业尖端研发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二是大型厂商通过垂直整合,掌握关键技术,形成庞大的生产体系;三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德 国。在激光器件研发、激光加工、光电能源开发应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德国的激光器、HTH登陆入口网页 技术与系统集成、激光材料技术发展较快,其中用于高端制造加工技术的激光器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柏林在光通信技术、照明产业和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柏林的Adlersho是德国重要的光学产业基地,其激光与光电产业每年创造大约8千万马克的效益。慕尼黑是德国激光与光电能源领域最主要的基地,其中慕尼黑太阳能展会是欧洲光电能源领域规模最大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发布展会。

  日 本。是世界上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的强国,在消费光电子和光伏发电研究及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东京依托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力量,集聚了索尼、东京电子、东京、夏普、三洋等知名光电企业,是日本重要的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基地。日本激光与光电产业保持领先优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对光电技术研究及产业的大力支持;二是光电产业技术振兴协会的推动,引导企业技术发展,加强交流协作和推广;三是企业重视原创性技术研发和应用。

  俄罗斯。激光/光学学科是俄罗斯高科技领域最强的学科之一。俄罗斯拥有800多个激光相关的组织和公司,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地区。其在全球市场拥有几千个型号的激光器或设备,包括光源、工业和医疗激光器、测量和测试设备、导航和对准系统,还有激光束定性、控制、成型和调节设备。近年俄罗斯工业激光器的产量在持续增长,其中光纤激光器增长最为迅速,生物光学、激光标识和激光全息市场也在蓬勃发展。

  韩 国。光电总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13.5%,其中半导体照明、光通信与光情报产业有明显增长。近年来韩国政府大力推动光电产业发展,并在光州积极打造光电产业集群,将光州光电产业定位在光情报用品、特殊照明、光精密机械、光器材及光网络软件等领域。通过设立韩国光产业振兴会和韩国光电技术研究院,支持光电产品技术开发及商品化,支持光电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光电产业创业发展、国内外信息交流协助计划等推动光州光电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

 二、温州集群建设基础与环境

  (一)现有基础

  温州市激光与光电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产业规模、产业链、产业集群、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基础条件。

  产业规模。2010年,全市现有激光与光电企业8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实现产值228.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HTH登陆入口网页 、光伏发电、LED照明、光通信为特色的产业链,特别是一批传统行业骨干企业正在转向激光与光电产业。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现有企业将新增投资112亿元,预计新增产值将突破500亿元,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在集群政策引导下,已经把激光与光电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创新环境。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同国内大院名校的合作,先后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我国光电研究领域有较强实力的大院名校进驻温州。在高新区建立了科技城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环境及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产业链。全市在激光产业已形成包括激光器、激光元器件、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打孔、激光涂敷、激光雕刻、激光防伪等环节的产业链;在光伏产业已参与硅片、银浆、EVA、电池片及组件、逆变器、系统集成、电站建设等生产环节;在LED产业已涵盖了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等生产环节;在光通信产业已涉足包括自主调配的原材料、核心产品插芯、光通信应用产品等环节,自主研发的双向定位干粉干压成型技术打破了日本长期的技术垄断,成为全球陶瓷插芯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集群特征。全市激光与光电产业主要集中市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个行政区)及周边的瑞安、苍南、乐清、永嘉等地。其中,市区与瑞安主要生产激光切割、打标设备等产品,苍南主要生产激光防伪产品,乐清主要生产光纤通讯设备等,光伏及半导体产业主要分布在经开区、瓯海、瑞安、苍南、永嘉等地,各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及配套需求,已形成有机配合,共享信息资源,制定对外政策,谋划战略布局,呈现集群发展态势。#p#分页标题#e#

 (二)主要优势

  成本管理优势。温州人经营的独特思维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是“温州人经济”不断壮大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一是温州人善于利用人才,通过整合外部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温州人注重企业合理的内部定位,并且善于从内部定位来考虑外部定位,把外部定位跟内部定位相结合。三是温州的民营企业注重外部协作,进行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四是温州民营企业家善于学习,并且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企业所用。

  营销网络优势。闯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是温州人的看家本领,市场对于内外温州人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地温州人和在外温州人,通过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60余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温州商会和温州人营销网络,营销网络年销售产品达6000多亿元,温州企业70%的产品通过温州人的营销网络销售,外贸出口产品80%是侨贸。

  协作配套优势。温州人善于分工也乐于合作,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就能迅速形成一个相互配套产业链,形成一种分工合作机制,形成一种区域推广品牌,使产业发展能够获得最低的零部件配套成本、最高的整机配套效率,大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如今全市在工业方面已形成27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其中乐清低压电器、永嘉泵阀等都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为集群建设可提供高效的协作配套。

  应用市场优势。温州市发展激光与光电产业具备首发市场需求庞大的优势,如浙江省HTH登陆入口网页 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30%以上。需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浙江省在轻工业产品、机电产品、五金电器等方面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二是浙江省未来五年将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形成的新的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促进激光及激光加工设备以及其它光电技术应用市场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全市激光与光电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着力解决。一是土地资源紧张。由于土地资源少,供地成本高,制约外地大企业、好企业的引进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缺乏大产业、大平台,加上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住房等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企业难以形成有实力的研发团队,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同质、同类、同形企业多,真正意义上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产业竞争力不强。

(四)发展环境

  未来几年,全市仍然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发展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之一,面临着良好的战略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应用市场的扩大,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市场,已开始把一些高端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进行新的生产力布局,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重视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科技部支持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在相关科技专项、项目、平台及科技资源方面,帮助和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温州产业转型发展首次引入国家政策资源。

  区位环境机遇。一是国家重视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台湾又是全球光电产业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家级集群,有利于推动两岸在光电领域的技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浙江省已被国务院批准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在全力打造海洋强省,瓯江口新区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四个现代产业集聚区,面临布局发展新产业的机遇。转型倒逼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阶段变化,我市原有优势传统产业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全市上下面临着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正在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在此背景下,科技部提出在我市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是对全市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和鼓舞。

  然而,挑战总是伴随机遇而存在,温州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同样面临着几大挑战。

  发展理念的挑战。温州建设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需要企业和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近期投入、付出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温州传统理念倾向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长期以来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人才的引进培养上投入不足,政府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力度也还不够。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前期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政府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这对我们传统发展理念是一个挑战。

  文化融合的挑战。在温州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仅仅依靠本地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外地引入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和科研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以及其他高端要素,从而全面实现创新性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外来院所、企业、人才所带来的文化如何与本地企业、城市文化相融合,共同推动集群的发展,是激光与光电集群建设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人才成本的挑战。由于温州过高的生活成本,又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院大所和良好的创新文化,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人才支撑集群发展的难度,增加了企业使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成本。在温州缺乏吸引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或市场化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集群建设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技部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载体,以集聚创新要素为重点,围绕“四大领域”,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千亿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

(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上述指导思想,需要遵循“政府主导、高端引领、开放发展、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的原则。

  1、政府主导

  提高政府组织协调和统筹资源能力,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力度,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帮助各类企业跨越资金、土地等资源障碍,协调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2、高端引领

  组织专项招才引智活动,引进高端创新要素和高端企业,推动集群的建设发展走“高端路线”,培植高端、终端、高效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

  3、开放发展

  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引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充分挖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系统推进

  引进代表全球激光与光电产业先进水平的“旗舰”企业和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键配套企业,培育集群核心竞争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做支撑的格局。同时要加强政府资源、部门力量的整合,整体推进集群发展。

 5、绿色发展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把关产业集群的低碳环保建设,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向无污染、低能耗、高增速、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集群定位

  以激光、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为重点,吸引国内外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人才及相关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到2015年,初步形成重点领域突出、高端要素集聚、核心技术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协作配套紧密、创新服务完善、区域品牌初显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四)发展目标

  1、中期目标(2011年—2015年)

  到“十二五”末,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区,通过培育和引进行业骨干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引入科研机构、技术人才等,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将温州建设成为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重点实现六大目标:

  ——产业规模。集群工业总产值及技工贸营业总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亿元。

  ——平台建设。中国光电大厦、光电研究院、激光与光电科技创新园等建成投入使用,创建20家以上研发、转化、检测服务机构,组建5个以上产业联盟,30家以上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提升。建立科技专项,实施10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2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收入比例超5%,获得发明专利300项。

  ——企业培育。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3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

  ——人才汇聚。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领军人才20名,创新团队30个,硕士以上人才500名,温州大学等本地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并对外招生,分层次培养各类人才。

  ——环境友好。以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指导,建立企业引入环境达标一票否决机制,引导集群低碳绿色发展。

  2、长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以温州高新区拓展区为新核心区,向瓯江口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翼拓展,以建设“世界光电一极”为目标,使温州成为激光与光电产业和品牌企业的诞生、聚集之地,创新之源,形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四、建设重点与空间布局

  (一)重点领域

  立足温州现有基础和产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激光、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等四大领域。

  1、激光

  ——发展前景

  激光技术已列入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八项前沿技术之一,2009年国内激光制造业产值突破100亿元。随着国家有利政策的落实及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激光技术将在新能源、高端制造、通信、生物医药、军事等领域将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我国激光与光电产业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预估今后五年我国激光产业平均行业复合成长率不低于20%,到2015年,市场需求将超过600亿元。

  ——技术路线

  激光器研究向固态化方向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为激光加工设备主导方向。

  ——发展重点

  激光元器件。重点发展用于制造高端激光器的核心元器件,如半导体封装、光纤、LED泵浦、激光电源、激光光学元器件和激光加工机床等,为激光器和成套装备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元器件。

  高端激光器。重点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泵浦固体激光器等高功率激光器。开发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设计、热管理、无铟化工艺以及高温半导体激光器制备的关键技术。重点实施半导体激光器、全固态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扩大温州激光器件的生产规模,形成完整产业链。

  激光加工成套应用设备。重点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熔覆、激光表面改性、激光复合加工、激光再制造、太阳能激光刻膜以及激光硅片打孔等先进激光加工成套应用设备项目;巩固和发展中小功率激光器和成套设备,如中小功率CO2激光器、端(侧)泵浦激光器和激光切割、雕刻成套设备,发展高端的加工成套装备;开发基于海洋制造用现场作业激光加工设备以及服务于光伏能源基板制造的激光精密微加工等高端成套设备。

  激光制造与再制造制品。重点发展以激光制造及再制造为核心技术的下游产品,开发为本地相关产业(如泵阀、印刷包装、模具、剃须刀、轧辊和电器等)服务的专用设备;开发为报废的高附加值或量大面广的产品设备实施激光再制造提供服务的产品。

  激光医疗设备。重点实施飞秒激光眼科治疗设备、激光牙科治疗设备、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仪、荧光定量基因检测仪、基于激光和图像技术的疾病诊断、生物检测等系列激光诊断、检测设备等项目。

  激光环境监测设备。重点发展激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仪器、激光大气污染监控仪器、激光煤矿瓦斯监控仪器等。

  激光投影设备。重点开发用于大色域激光投影显示的RGB三基色LED光源和激光光源、光学引擎和显示系统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影剧院和大型公共场所用大色域投影显示系统、大型激光表演系统、激光彩色电视用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系统、家庭用激光显示系统、公共信息显示系统、便携式激光投影系统等系列化激光投影显示产品,实现大色域投影显示产品产业化。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激光领域产值达2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超10亿元企业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建成创新平台5个;获得发明专利50项。2、光电能源

 ——发展前景

  光电能源即太阳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一支主力军。《国务院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我国光伏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50%,到2015年,国内的光伏装机容量目标将超10GW规模,按目前价格计算,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光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3GW,市场总量达450亿元。

——技术路线

  太阳能发电有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方式,两种方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光伏发电中硅电池仍然是主要方式,但要向高转换效率,特殊电池结构方向发展;光热发电要向高参数、大容量、可持续发电方向发展。

  ——发展重点

  高转换效率电池。特殊结构晶硅电池及相关材料,使其工业化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8%以上、多晶硅电池17%以上、薄膜太阳能电池10%以上、聚光太阳能电池26%以上。

  集成系统与设备。重点开发太阳能并网及离网发电逆变器、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生产和检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大功率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及生产与检测设备。

  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开发可直接与建筑相结合的建材和应用于厂房屋顶、农业大棚及幕墙上的双玻璃BIPV组件、太阳能瓦片、薄膜发电瓷砖等。

  光热发电。重点开发采聚光装置、集热管、日光自动跟踪器、储热材料与系统、变电设备和支架等光热发电设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双轴自动跟踪、聚光菲立尔透镜跟踪、电阻率测试、光电转换效率测试、漏电流测试、光度计、储能电池、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节能电气等技术和产品。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光电能源领域产值达5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9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25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建成创新平台8个;获得发明专利100项。

 3、半导体照明

  ——发展前景

  2003年,国家成立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启动“十城万盏”示范工程。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2010年,我国LED产业市场总体规模约1200亿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到2015年,年均产值增长率在30%左右,白色LED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技术路线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向高功率、高亮度发展,其中高功率芯片、性能要求高及照明时间长的功能性半导体照明产品和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源是产品发展的重点。

——发展重点

  衬底、外延及芯片制造。重点支持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晶体及GaN同质衬底材料的加工和制作项目,支持GaN基材料生长、键合金丝等辅助材料及其他低成本器件制造技术研发;发展图形衬底、衬底剥离、新型横向外延、光子晶体技术等提高LED芯片发光效率;重点发展蓝、绿光芯片制造技术,突破白光LED芯片技术。

  封装生产。重点支持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硅基板LED封装新工艺,适合于通用照明的新型光源模块封装形式和工艺;重点发展大功率白光LED及SMD封装生产,突破大功率发光管管芯及封装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技术。

  高端照明产品及应用。重点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高光效、高显色、功率型白光LED产品;优先发展LED通用照明(室内照明灯具、道路照明灯具等)、LED-TV背光源、汽车LED照明、高端景观照明、舞台灯光应用产品及系统;发展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加大LED照明在道路照明中二次配光、光色、显色性、光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扩大LED在道路照明中的应用。

  无极灯。重点发展高光效、长寿命、高显色性,代表照明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的无极灯,建立无极灯标准检测体系。

  关键配套设备。支持高品质荧光粉、树脂和硅胶等封装材料、自动化封装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LED照明产品的创意设计,有针对性地发展半导体照明相关的电源管理模块及电路控制芯片,在这些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支持有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制定LED产品应用及技术标准、检测标准等,为LED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扶持有资质的LED产品检测认证机构,完善LED产品的检测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升产品质量,深化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半导体照明领域产值达1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9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建成创新平台4个;获得发明专利100项。

 4、光通信

  ——发展前景

  光通信行业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FTTx、3G、未来的LTE网络以及三网融合,共同构成了光通信产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工业信息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提到加速推进光纤宽带与3G建设,未来五年整体投资有望达到2000亿元。我国光通信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30%—40%的增长速度,到2012年我国光通信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400亿元。

  ——技术路线

  光通信领域产品技术向更快的速率、更强大的网络交换功能以及更智能、能提升成本效率的网络架构方向发展。——发展重点

  光器件芯片。重点开发PON芯片、EPON芯片、GPON芯片、PCL芯片等光无源器件用芯片技术;鼓励开发光收发芯片、LD芯片、APD芯片等光有源器件用芯片技术,达到光通信芯片国产化的目标。

  光纤光缆。重点发展“PCVD(等离子体化学气沉积)+RIC/ODD(套管)”法的光纤预制棒;重点开发多模光纤、单模光纤、可弯曲式光纤的技术;重点发展衰减小于180dB/km、直径为1mm的通信级塑料光纤。

  光有源器件。重点发展利用双向定位干粉干压成型技术生产的氧化锆陶瓷插芯,并产业化生产;开发可网管的光纤收发器、超高速分配光通信信号的化合物半导体制的高性能光开关、光放大器、光调节器、集成光源、波长转换器等。

  光无源器件及光模块。重点发展光滤波器、光分波器、光合波器、光隔离器、光复用与解复用器等;发展光接受模块,光发送模块,光收发一体模块,光转发模块等。

  测试设备。重点开发光纤测试领域的测试仪器或设备,解决目前光纤测试领域成本大的问题;引进EXFO公司研发的iOLM光链路智能测试仪生产技术;重点发展光源探测器件、光仪表等测试设备。#p#分页标题#e#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光通信领域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科技型企业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建成创新平台3个;获得发明专利50项。

  (二)主要任务

  1、平台建设工程

  技术研发平台。引进8-10家行业大院名校,组建浙江光电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下设有若干引进院所团队独立创办的法人型专业研究所。依托温州大学和本地骨干企业,通过与引进院所合作共建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研究院建设,发挥其在激光领域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4-5个激光与光电领域产业创新联盟,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孵化转化平台。在瓯江口新区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激光与光电科技创新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国光电大厦、高档人才公寓及其它公共配套设施。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在孵化器设立成果转化机构,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到孵化器创新创业,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孵化器,支持初创企业做强做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分中心)和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分中心),下设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审评中心、激光与光电技术与设备认证服务中心。满足集群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认证服务的需求,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及时、高效、低成本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人才集聚工程

  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大力引进和鼓励国内外从事激光与光电领域研究科技专家、领军人才来温州开展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重点培养学术和技术水平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资助优秀青年科技骨干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培养成为担负重任的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力争部分创新领军人才成为省内、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行业领军人物。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团队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更多优秀人才凝聚到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中来。创新团队集聚计划。依托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科研平台,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团队,组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引入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相关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性创新团队,逐步建设、形成一批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创新学术群体。

  技术人才集聚计划。重点引进本科以上高层次技术人才来温州创业,支持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温高校开设激光与光电专业课程,设立本科、高职招生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强、结构合理、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按照不同层次制定人才住房保障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在温州长期创新创业。

  3、产业链提升工程

  协作配套计划。围绕构建产业链,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并解决国内紧缺的技术和生产环节,大力培育发展与整机配套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上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实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与整机之间的有效对接,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研发机构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协作配套关系网络,打造专业分工与产业化协作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技术提升计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各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引进与产业化开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在集群产业链内布局,兼顾生产与技术的平衡,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创新生产模式,实现“制造”向“创造”的跨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创新力的产业链。

  技术改造计划。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行业先进装备与制造工艺,提升集群技术装备水平与工艺水平,提高产品制造环节质量保障能力和产能规模。

  4、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联系制度,指导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协调解决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督促和检查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积极推行“百龙企业”计划,全力贯彻实施《温州市关于百龙企业培育实施意见》。对龙头骨干企业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推进,在企业上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落实扶持措施,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

  扶持中小配套企业。在产业集群内扶植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激光与光电产业配套企业;鼓励孵化机构企业化,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化手段,创新各类孵化服务资源的整合机制,通过孵化器培育激光与光电领域精、专、特的中小企业;设立1亿元的集群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吸引创业人员、拥有核心技术人员来温州孵化创业,重点扶持产品精、技术专、有特色、专业化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金、研发、销售等优势,对中小企业进行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合作和扩容增资,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济规模,提升激光与光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上市步伐,积极吸引民营资本的投入,推动激光与光电产业规模化发展。

  5、国际合作工程

  技术合作。组织开展激光与光电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合作方式包括相互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览会、技术座谈会以及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联合设计、联合调查、合办试验室和研究所、派学者到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请专家来华做技术咨询和可行性研究、科技人员受聘出国工作等。人才合作。加强国际人才智力合作与交流,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走出去、引进来”一站式服务;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人才智力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

  产业合作。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目标,促进集群内企业参与到国际激光与光电产业的资源整合中来,通过引进投资、合作研发、国际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与国外一流企业开展广泛的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影响力。#p#分页标题#e#

  6、融资服务工程

  争取上级经费支持。争取国家、省有关科技专项经费及其它相关经费支持。以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通过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应用示范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公共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加强专项资金引导。设立集群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引导集群企业创新发展。设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温州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资本和政府扶持资金培养温州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推动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

  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实施统借统还式债权融资、贷款周转金帮助式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解决无抵押、无担保企业的信用贷款以及其他新型融资模式;鼓励深创投、新华投资、天盈投资等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入驻,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创业投资中来;建立企业各部门间的企业改制上市协调沟通机制,对于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协调机制全力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7、市场网络工程

  集群门户网站建设。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门户网站,集新闻发布、集群介绍、招商宣传、企业宣传、政策法规等功能为一体,打造集群对外宣传的第一阵地,建成政府、企业、投资方、创业者、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等了解认识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的重要渠道。

  电子商务与物流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开通包括企业与顾客之间和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之间的网上交易、商品展销、信用评估、安全交易等功能。对内实现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力协调、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外推进品牌的推广。在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率先推进物联网建设,引进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品牌树立与推广。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首先,赋予区域品牌内涵,以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为根基,结合产品与科技元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温州精神。其次,在创建品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建立坚实的品牌基础。最后,采用全方位的品牌营销策略,把区域品牌建设列为温州重要的公共工程,投入资金进行媒体宣传与公共活动;参与国内外高层次的展会与论坛,组织高层次展会与论坛等方式,宣传区域品牌。

  8、咨询服务工程

  行业协会服务。在温州建立激光与光电行业协会及相关全国性行业协会分支机构,连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促进企业互利共赢,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展会论坛服务。从2012年开始,争取以科技部、省政府名义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激光与光电产业科技展会及高层论坛,介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展示最新科技产品,开展技术、产业合作与交流,开阔企业发展视野,推广集群区域品牌,把温州展会打造成为在国内外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展会。项目咨询服务。建立集群建设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市场、发展信息服务。通过引进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和评估服务,同时做好审计、会计、广告、公关、法律等基础性专业咨询服务。

(三)空间布局

  1、指导原则

  按照“关联功能集中、制造服务分离、产业专业集聚、区域联动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五项原则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活跃创新创业氛围,促进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

  2、总体规划

  由中心区和辐射区两部分组成,总体形成“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布局。“一核”为温州国家高新区,“两翼”为瓯江口新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多点”为鹿城、龙湾、瓯海、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等县(市、区),以上“一核、两翼”构成集群发展中心区,“多点”构成辐射区。到2015年,集群规划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到2020年总规划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3、功能布局

  遵循“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激光与光电产业向功能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功能布局如下:

  中心区

  由“一核、两翼”组成,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主要发挥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成为集群研发中心、人才中心、创业中心和高端企业、要素集聚中心。

  “一核”。即以温州高新区状蒲片作为产业集群过渡性核心区,主要发挥部分研发、孵化、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到2015年规划用地面积约1.95平方公里。

  “两翼”。即瓯江口新区和经开区。主要发挥核心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功能。

  一是瓯江口新区。规划用地8平方公里,“十二五”供地5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中国激光与光电科技创新园(约1500亩,建设光电大厦、研究院、研发总部、孵化器拓展区、人才公寓等)、部分产业化项目、科技金融等,是未来高端要素及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心。

  二是经开区。规划用地6.6平方公里,其中丁山片约2.3平方公里,天成片约4.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及孵化器、人才公寓等相关配套项目,是未来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中心。

  辐射区

  “多点”。即以相关县(市、区)为辐射点,主要承接中心区产业拓展功能,规划面积约7平方公里。各地在统一规划协调下,立足特色,适当错位,有序发展。

  ——鹿城片。主要发展激光元器件及设备、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器件及设备等。

  ——龙湾片。主要发展HTH登陆入口网页 专用、成套设备。

  ——瓯海片。主要发展光伏产品、光通信器件及设备。

  ——乐清片。主要发展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器件及设备。

  ——瑞安片。主要发展光伏、激光元器件及设备。

  ——永嘉片。主要发展半导体照明和光电能源产品。

  ——平阳片。主要发展激光元器件及设备。

  ——苍南片。主要发展光伏产业,激光印刷防伪。五、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以部省市三方共建为主导,建立决策层、协调层和实施层三级组织框架,明确分工,落实共建机制,共同推进集群建设发展。

  建立部省市领导小组。建立由科技部、省政府、温州市政府领导及相关单位参加的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科技部、省政府及温州市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温州市政府。

  建立集群联席会议机制。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浙江省科技厅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作为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定期商议解决集群建设工作,审议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监督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审核科技部、科技厅和市政府相关配套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建立市集群建设工作小组。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高新区及有关部门、单位,县(市、区)政府共同组成的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各单位工作分工与职责,具体贯彻落实省部共建目标,开展各项实施任务。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温州市科技局。

(二)加强招商选资

  加强产业集群高端要素及产业链关键企业、技术、产品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出台指导目录。出台《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指导目录》,围绕激光、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4条产业链,有针对性地瞄准价值链高端招商。用最优载体和最佳政策“抢最好的牌”,抢引国内外各类科技资源,抢引国内外各类人才资源,抢引中央大企业裂变扩张的资源。

  明确招商定位。建立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准的项目筛选评审机制,确保招商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层次高、耗能低和无污染。着眼于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高端元素,以精细化的招商思路确保招商的精准度和高效率。

  选定招商区域。明确国内外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的重点区域和对象。国内主要放在现有产业集聚区(包括台湾地区)及重点科研单位。国外主要以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区域产业合作,精心组织和策划相关区域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等活动。

  (三)加强土地供给

  加强统筹,多管齐下,多渠道解决集群建设土地供应问题。

  加快增量开发和存量优化。加快瓯江口新区建设和瓯飞滩围垦造地,大幅度提高增量土地供给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退二进三;用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倒逼”传统产业转移或者外迁,为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腾出发展空间。

  尽快落实高新区拓展用地。按照高新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高新区要形成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而目前只有25平方公里,要加快规划和落实高新区拓展用地,为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落实产业供地目标责任制。按照“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各单位要抓紧调整落实激光与光电产业园空间规划,制定分年度供地目标,落实供地责任,确保集群发展建设用地落实。

  优化建设土地供给结构。按照集群建设要求,制定《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工业用地项目入园管理办法》,优化土地供给结构,统筹规划和资源,按照分类保障原则,确保大企业、关键配套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居住用地的需要。(四)落实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引导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促进集群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立足长远发展和公共利益,推动专项资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设立集群建设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到“十二五”末,形成2亿元集群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扶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引进和部省项目资金配套等。

  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原则、重点、条件、程序和监管办法,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五)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集群获取技术竞争优势,鼓励技术创新,保护发明人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要从企业战略、执法保护、服务支撑等三个方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引导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为抓手,开展专利部署分析、侵权风险分析、技术状况分析等服务,帮助集群企业全面认识领域内技术状况和竞争环境,重视利用专利制度保护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积极防范和应对国内外知识产权风险,有的放矢开展新的技术研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和专利权保护专项行动,深化专利委托执法工作。引导行业专利池或专利联盟建设,完善促进行政执法、企业维权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作用,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为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创新发展环境。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园展示交易、维权援助、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六大服务功能中心”建设,整合、凝聚国内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各种优质资源,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促进集群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六)完善政策体系

  集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产业集群政策和公共主体共同推动,是产业政策、部门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综合互动的结果,因此,要完善促进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完整政策体系。一是制定《关于加快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实施集群建设目标总政策,发挥政策体系引领作用。二是制定企业入园土地优惠政策,保障各类功能性主体发展用地。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与住房保障政策,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业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制定支持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平台、团队、创新联盟、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支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落实政策推进机制。既要重视政策制定,更要重视政策的落实。一是构建部省市共建的政策体系,发挥自上而下推进制度的作用,利用部省市三级资源共同推进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二是强化各职能部门、各参与单位实施政策的意识和服务的承诺,形成政策实施的合力。

  加强政策绩效评估。建立政策实施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估,根据考核发现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原有政策体系和内容,加强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和实施的效果,确保有效推进《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新闻更新 关键字库 产品更新 企业名录 新闻文章 会议展览 站点地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