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我们为呈现最新的科技前沿不遗余力地深入探索,同时也在为科学界的观点交锋提供平台。因为,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实验室中惊艳的一刻,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近视手术是否存在过度医疗
1993年,我国引进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至今激光矫正近视的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年。20年间,对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的怀疑、争议一直不断,在2012年因台湾“激光近视手术之父”蔡瑞芳的“封刀”事件被推向了最高潮,并一度影响到了国内近视手术的数量。
一方面,为了职业前途、美容甚至仅仅是厌烦了戴眼镜的麻烦,对近视手术的心向往之,另一方面是怀疑、观望的敬而远之。
甲方:技术可以降低风险
2012年2月,台湾最早引进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做这种手术,原因是经他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在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他认为就是角膜瓣的炎症导致。
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眼科主任李耀宇介绍,随着技术的改善,准分子激光虽然做到了精细切割,但随之也带来了术后并发症。李耀宇表示,目前所采用的最新技术LASIK并发症几率非常小。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也能够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
他认为,蔡瑞芳最早进行激光手术的时期,是PRK手术末期LASIK手术早期,无论是技术、设备、认识与现在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对于台湾蔡瑞芳的封刀事件也发表说明,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出发,眼科专家们认为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在临床上仍将继续应用,以满足广大近视患者的需求。经过20年来我国和全世界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疗效是稳定的,是目前国际上矫正近视眼的主流手术。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是多项尖端技术集成的视力矫正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一样,始终坚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是持续完善的过程。
乙方:商业化是手术背后隐患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医师王乐今表示:“实际上,近视手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过度医疗。”他认为,激光手术是有其适应症的。从学术角度上说,如果见人就做,那就是没有适应症。因此,激光近视手术前,必须要进行适应症检查。但在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对于近视手术患者几乎是来者不拒。
李耀宇也表示,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必须有足够的术前评估,而这也要求医生的技术过硬。因为进行这类高费用手术,对于医生本身来说是有收益的,因此,一些医院领导为了平衡医生的收益,就让眼科医生轮流进行近视手术操作,而同时也进行其他的专业治疗。
因为手术患者的日益增多,近视手术变成了一种商业化行为。李耀宇表示,在一些国家,近视手术都是和一些美容院一样,随便就开在一些商业圈内。但在我们国家商业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在一些私立或小医院中,为了节约成本,手术刀头重复使用,增加了手术风险。王乐今认为,对于近视手术应将循证医学制度引入,跟踪回顾术后人群的生活质量,生活是否受到手术影响,可获取详实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有助于今后制定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正如近视激光手术发源地美国的相关部门对不适应人群的建议:如果你不敢冒险,就不要去做。因为LASIK手术的风险是确定的,而且对于目前的手术还没有长期的观察数据。近视手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容手术有些类似,美与风险并存,做与不做,更多的是个人选择。
不规范依然是类似行为的最大敌人。但近视手术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既需要政府对这类行为的必要约束,也需要个人对风险的清醒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