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一架编号为2011的全新歼-20在网上曝光。首飞时隔三年,从2001和2002直接跳跃到2011,或许意味着歼-20的研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几张不甚清晰的照片显示,2011号机一改“黑丝带”墨绿色涂装,采取了类似美国F-22的灰色隐身涂料。
综合坊间多位分析人士的意见,2011号机在外观上,至少有10处与歼-20前两架验证机不同。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有三点——一是整体式座舱盖内加装加强框,二是机头下方安装有黄色EOTS传感器(可能为预留位置),三是进气口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
航空专家们认为,2011号机的这些改进,对于歼-20而言,少数是对前两架验证机不成熟设计的调整,但是总体而言,隐身性、机动性、发动机效率和航空电子系统,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完善。
“下巴”处为何挂着黄色物体?EOTS赋予歼-20一双“红外千里眼”
在2011号机机头的“下巴”部位,相对于2001和2002号机,出现一个惹眼的黄色物体。这很快让人联想到F-35“下巴”挂着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据了解,F-35的EOTS窗口,由7块表面镀膜的蓝宝石晶片组成,可提供360度全向视野。EOTS拥有前视红外搜索与跟踪功能,能够强化飞行员的远距离态势感知能力。“不仅可以用来探测空中目标,还能‘抓住’地面目标。它对地面目标的红外成像可放大4 倍,还能引导激光制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
如今,歼-20装备了EOTS,或许说明它不仅能争夺制空权,也是对地打击的个中好手。
“EOTS光学窗口的共形光学组件,加工难度极高,需要用到超精密磨床,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彻底解决了加工问题,而且技术对中国严格保密。”因此,歼-20身上出现EOTS的踪影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不过去年1月,国防科大创新团队自主研制的磁流变和离子束两种超精抛光装备,创造了光学零件加工的亚纳米精度,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验收。“这一成果,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的国家。”
1纳米有多长?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80000。亚纳米有多长?小于1纳米!纳米精度被誉为超精密加工技术“皇冠上的明珠”。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多采用“手工+机械抛光”的传统加工技术,无法进行大口径、高精度、复杂面形的光学零件加工。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李圣怡教授率领下,经过20多年顽强拼搏,突破重重技术瓶颈,自主研制出磁流变、离子束两种超精抛光装备,创造出我国光学零件加工领域的亚纳米精度。
近3年来,该团队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合作,推动我国空间光学、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自主研制出两大类7个型号的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机床,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团队先后获得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突出成果奖”。
在亚纳米精度加工技术的帮助下,歼-20完全可能长出一双“红外千里眼”。
座舱盖加框走回头路?穿盖弹射、隐身、减重三不误
当三年前2001号歼-20横空出世时,它那科幻拉风的一体化座舱盖,与F-22的座舱盖如出一辙,引发大面积的“点赞”潮。
不过,2011号机的座舱盖,又出现了一个加强框。此举貌似“倒退”,不少人将其理解为“走回头路”,并且表达了失望的情绪。
“其实,你只要仔细看看美国F-35战机的座舱盖,会发现与2011号的如出一辙。”在宋心之的提醒下,记者仔细观察了2011与F-35的座舱盖照片,发现两者的加强框,都是埋在座舱盖玻璃里面,而它们的座舱盖玻璃,其实和F-22与2001号机一样,都是一整块的。
2011采用的,其实是穿盖弹射整体变厚度座舱盖,这实则是当下最先进的战机座舱盖了。
“这种整体式座舱盖,前面的风挡部位加厚,而舱盖部分减薄,两者的厚度不同。”宋心之告诉记者,这么做,除了减轻重量以外,主要是为了实现穿盖弹射。
与传统的抛盖弹射不同,穿盖弹射以座椅顶端尖锥直接穿透座舱盖,让飞行员逃生。穿盖弹射的最大优点是一个“快”字,据悉,在低空复杂姿态下,穿盖弹射从飞行员启动弹射手柄到救生伞张满的时间不大于3秒。“从飞机上跳伞逃生是十万火急,每0.1秒都非常宝贵。”宋心之说。
“没有加强框的一体式座舱盖太厚了,没法穿透,所以F-22才用抛盖弹射。而且它的重量太大,歼20付不起这个代价。”宋心之又补充道,“而且无框一体式座舱盖的寿命太短,据说F-22每隔18个月就得换个座舱盖,实在太难养了。”
记者注意到,2011号机与F-22一样,座舱盖表面镀了层金黄色的膜,雷达波难以穿透座舱盖。这样一来,那个加强框就不会影响隐身性能。
标配的涡扇-15依旧无踪影?依靠新款俄制心脏,或能进行有限超音速巡航
在国内多家军事论坛中,热心军迷制作出照片对照图,显示了2011号机的其它改进,包括——主翼动作筒缩小、垂直尾翼切尖、背部伞舱改进,而且腹鳍向后延伸,同时发动机尾喷管缩短,几乎完全被腹鳍遮挡。
其中腹鳍与尾喷管的改进,显然能增强后机身的雷达与红外隐身性能。
而进气道的改变则更为突出。“进气道上唇口内切角增大,前缘下倾。而原有的上下唇口平行,导致上唇口内切较少的设计,有利于附面层的溢出排除,增强进气效率。”李小健认为,这样的修改,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至于令万千军迷牵肠挂肚的发动机方面,李小健根据图片猜测认为,2011号机很可能采取了与歼-10B一样的俄罗斯AL-31FN-M1涡扇发动机。
“与歼-10、歼-11系列上的AL-31F相比,该新型发动机的低压压气机用三级轴流取代了以前的四级,加力推力由原来的12.7吨,提高到13.5吨级。”
倘若猜测属实,虽然与正在紧张研制中、加力推力指标18吨的涡扇-15相去甚远,但分析者倾向认为,依靠AL-31FN-M1,歼-20还是能获得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