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开始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当中,欧美国家普遍意识到以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空心经济在面对经济周期波动时的脆弱性。同时,新兴国家的成本优势又使得发达国家在传统制造业上不再有竞争力。因此,结合自身技术领先的优势,发达国家普遍将目光投向以ICT技术、新材料技术、高精密机电技术和高端装备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希望以前瞻布局和技术先发优势占领未来制造业的高端环节,继续保持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而3D打印作为一种具有全新禀赋的制造技术,被各国政府寄予厚望,成为发达国家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救命稻草”之一。
“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将3D打印作为首个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支撑技术。2012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拨款3000万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了国家级3D打印研究中心,并计划第一步投入5亿美元用于3D打印,以确保美国制造业不继续转移到中国和印度。该计划是3D打印第一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美国率先拉开制造业变革序幕。2012年10月,全球3D打印服务的代表企业Shapeways进行业务扩充,位于纽约皇后区的“未来工厂”投入运营。“未来工厂”里的机器,就是50台工业3D打印机,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媒体,接受客户的各种产品的三维设计方案,并在数天内完成产品的打印生产,然后寄送给客户。同时,该公司还为商家和设计者设立平台,使他们可以利用公司的3D打印机生产并销售自己设计或收集的产品,目前该公司已有近15万个平台会员,6000余名设计者,至2012年6月20日,已打印了100多万个3D产品。成为以3D打印机作为生产设备的运营典范。
欧洲借助重点应用引导3D打印产业发展。欧洲的3D打印产业发展在尖端领域,主要由航空航天项目引领突破,如欧盟第六框架项目航空航天组件快速制造等;而在普及应用环节则借助每年一度的法兰克福模具展这一平台,聚集全球领先的快速成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技术专业性和经济性。
欧洲的产业组织力度较强。著名的大型合作项目包括英国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欧盟第六框架项目大航空航天组件快速生产Rapo-lac(Rapid Production of Large Aerospace Compo-nents)、全程专注航空航天的SMD(Shaped MetalDeposition)技术等。同时,欧洲工业界也主动组织形成3D打印产业群,开发3D打印的市场。一度形成原始创新技术源于美国,但其后的研发和应用及商业化却是由欧盟等国家完成的局面。
我国3D打印技术研发起步较早,但早期投入力度不足。最先进行3D打印技术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颜永年教授,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3D打印的理念积极引入我国。随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以技术引进为主,迅速形成了国内“三校一企”的3D打印研究阵营。随后,由于受到科研经费短缺,以及产业化规模提升乏力的制约,我国3D打印技术的研发进入低潮期。
目前,我国3D打印企业在消费级市场、军工市场和企业市场均有所建树。与颜永年教授有着紧密关系的北京太尔时代目前在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产品UP!获得美国《MAKE》杂志的“年度最佳3D打印机”称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华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在我国航空及军工领域获得应用;而湖南华曙高科的许小曙博士将源自于3D Systems公司的成套技术和理念引入国内,在企业级市场占有统治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