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再制造”概念。在之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再制造产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汽车报》的采访。
对于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情况,他持客观态度。“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从事再制造的企业从起初的1家上升到目前的百余家,产值从2005年的不足0.5亿元上升到目前的80亿元,从业人员也从不足千人上升到目前的5万余人,产业规模和产值都取得显著增长。”
他表示,再制造作为新兴产业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例如,再制造产品并未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再制造产品的旧件来源及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再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等相关法规亟待修订,有关管理制度亟须健全,技术标准还不完善;缺乏政策鼓励等等。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再制造业的范围已经涵盖发动机及其附件、传动系、制动系等零部件,并已在技术、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达到80%以上。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汽车维修行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修理方式。谢建军表示,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起步较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与欧美等国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的再制造技术相比,中国再制造主要是基于激光表面工程、纳米表面工程和自动化表面工程等高尖端技术,在与现代化军事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再制造工艺,再制造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汽车零部件的未来发展态势,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未来,对于“三包”期限制、进出口限制、五大总成报废限制、税收限制等政策阻碍都将有所缓解。同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也将有较大程度的突破,各企业将呈集聚式发展。我国再制造领域的技术储备虽已较为成熟,但产业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是,应当尽快建立规范畅通的逆向物流体系标准。由于旧产品回收渠道不规范、不畅通,大量旧产品被当做废品直接处理,很难保障足够的旧产品重新回到再制造企业,导致企业的再制造生产线经常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二是,强化再制造产业链意识。在“以旧换再”的总体框架下,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产品追溯跟踪体系,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寿命周期和退出时间进行摸底。结合逆向物流体系,与客户保持产品替换关系。
三是,再制造企业要“抱团”前进。我们的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个再制造企业相互交流扶持,共谋发展。产业集聚,“抱团”式发展才能攻克产业难题,造出优良产品,进而才能将之推广并做强做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