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巨大的风机和塔筒,遍及各个盟市,已经成为草原的又一景观。而内蒙古的风电装机和发电量,也早已成为全国第一。但风电并网和利用的窘迫,仍难以解决。
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通辽市,风电场的装机规模达到了397.83万千瓦,占到了地区总装机容量的一半。目前包括华能、国华、大唐、华电等电力巨头在内的11家企业在此建了31个风电场。而这些风电场,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限电弃风。根据2013年的数据,通辽地区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最少的只有1800小时,最多的也只能达到2300小时,长期在盈亏平衡点上运行。而大量弃风的最主要原因,是通辽地区的用电负荷太小,通辽地区最大负荷185万千瓦。过去数年,仅靠辽宁和吉林省的通辽市,虽然也积极引入项目来消纳电量,但存量的火电机组以及迅猛增长的风电装机,让引入项目相形见绌。
例如,通辽地区属于铝产业基地,具备大工业用电条件,国网通辽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大工业直购电尝试,经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对适用大工业用电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工业直购电电价,这样每千瓦时可以便宜1毛钱左右,促进电力的消纳。另一方面,则是试点风电供热来解决电能的消纳,这必须由通辽市政府牵头,鼓励集中供热的厂商使用电锅炉的方式供热,实现风电替换火电。这是一个尴尬的现状。华能奴古斯台风电场的负责人张国军告诉记者,因为需求侧的薄弱,风电往往是替补的角色。一般来说,风场的盈亏平衡点基本上就在1700、1800小时(平均利用小时数)左右。现在通辽地区的风场大部分都是保本、稍微盈利的状态。而通辽供电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通辽地区的风电,送出通道有5条,主要送往辽宁电网和吉林电网,送出容量220万千瓦。受稳定计算的要求以及网架结构的影响,只允许送出这么多,加上通辽地区就地消纳的185万千瓦,共400万千瓦,而通辽地区风电和火电的总装机,是这个容量的两倍。这样,风电场和电厂全年的运行时间,就只能运行一半。不管怎么样测算,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通辽风电的现状,是整个内蒙古地区的代表。风电最为尴尬的时节是冬季。这时候风力最为强劲,是发电的黄金季节。但往往风越大,限电也最严重。因为火电同时要满足城市冬季供暖,在火电和风电同时争夺上网机会的时候,当然是牺牲风电,以保火电上网。在限电高峰时,有些地方甚至是拿“维稳”的大帽子来压。内蒙古这个风电大区矛盾交织。一方面是强风袭来,发电迎来最好时机;一方面则是大量风机闲置“晒太阳,晾强风”。内蒙古电力系统的一位人士说,这与发展风电的初衷恰好相悖。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等地,地广人稀,工业基础薄弱,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两个盟市的总用电量,都不及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一个县的用电量。虽然用电量小,但是因为地域面积大,电网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很高。所以,从国家电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电网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国家电网蒙东公司发策部主任李淑锋告诉记者,即使是从远期来看,依靠蒙东地区发展工业,逐步增加电量的消纳,也是不现实的。在蒙东地区,分布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屏障”,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当地工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而在国家电网内部,对蒙东电网的定位,则明确为电力外送型公司。在呼伦贝尔,由于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电源发展却正在加速,呼伦贝尔煤电基地,将来可以承载庞大的装机量,华能已经成立了呼伦贝尔公司,为今后的电源点建设布局。
对于风电的投资与建设还在继续,今年打算再投资100万千瓦。按照国家的计划,蒙东地区在2020年要达到2000万千瓦,这么大规模的电力装机,依靠自我消纳当然不行,跨区域输电是必然选择。呼伦贝尔电力外送方向,主要是辽宁。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华北联网高岭背靠背工程在辽宁葫芦岛绥中县正式竣工,并投入商业运行,使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实现直流互联。而这条通道,也为保证京津塘电网、特别是首都电网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几年的实践来看,只要开展跨区输送,让华北电网接纳蒙东的电量,能明显提升蒙东的风电消纳比例。但这样的跨区域输电通道还是太少了,高岭通道像独木桥一样,凭借窄窄的一条通路,难以输送电力的千军万马。李淑锋说,从实际发展看,东北地区的经济仍处于低谷,辽宁省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用电中心,去年用电量增幅只有5%左右,今年上半年基本上是零增长。当下,不光是蒙东地区窝电,就连东北地区自己的发电装机,都存在窝电现象。 蒙东地区庞大的风电,在东北这个电力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消纳空间。但是风能利用却还有发展的空间。在整个蒙东地区,国家电网仍然储备了一些基础建设,如果通道打开,能源送出去,立马可以开工建设。
对此,国网能源研究院开出的药方是:将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火电打捆外送到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消纳。国网能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2020年,风电跨省跨区输送,与在省网范围内的消纳相比,可提升一倍以上的消纳规模。其中,跨省区外送风电,应该超过六省区风电开发规模的2/3以上。在风电大规模接入的同时,通过跨区域输电,将消纳市场扩充到华北、华中、华东,弃风比例控制在5%的合理范围之内。在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滞后的背景下,风电和火电均面临外送困局。内蒙古电力协会风电分会秘书长李建春曾建议,既然国家这么重视风电,就应该实行配额制。全国二十八九个省市都在搞风电,配额制能保障风力发电能盈亏平衡,确保干风电不赔钱,为风电尽可能创造外送机会。据此,李建春建议,火力发电企业应按18%的比例配额风力发电,年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以2000小时起步;没有火电企业的风电企业,可以比照此办法和额度,允许其他火电企业有偿实现相应的配额比例。同时,在外送电量中,按50%的比例配额风力发电量。而在全社会中,风电上网电量应该逐年上升,到2015年力争达到或超过20%。
实际上,内蒙古的风电弃风现象,是全国风电进入瓶颈期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规划的两大风电基地,内蒙古的焦虑最具代表性。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风电开发跑马圈地仍在继续。空转的风机叶片不应只是壮观的风景,如何有效利用将是更大的课题。从全国的电力供求格局来看,与内蒙古毗邻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都是未来内蒙古电力消纳的大市场,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作为能源输入型的地区,应该成为未来内蒙古风电输送的大市场。而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实施的电能替代方案,也是计划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对于跨区域输电,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认为,无论从经济性方面还是环保方面分析,均具有可行性。牛东晓说,例如京津冀是接受外来电力比重比较大的地区,“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133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60%;天津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30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30%。这一地区恰恰又是近年来雾霾污染高发地区。“实行‘电从远方来’的跨区域输电,既能满足当地能源需求,又能缓解环境压力,一举两得,”牛东晓说,“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也将得到有效利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