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放射科郑宏教授带领其介入手术团队对一“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取得成功,打破了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忌,使很多先心病患者免受开胸开刀之苦。郑宏教授的秘密武器就是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几年前已经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它可以直接生成器官结构,打印出立体模型,医生据此判断、实施复杂的手术。患者的心脏手术非常复杂,医生需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型号的医疗器械。在术前,打印出患者的心脏模型,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心脏结构有了更精确的判断,研究、选择好要放置的PDA封堵器,再加上娴熟的技术能大大提升治疗成功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手术成为可能。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在心脏病领域,对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性先心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3D打印技术使得许多疾病(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进入个性化治疗即“私人定制”的时代。
据记者了解,2009年起郑宏教授开始关注3D打印技术的发展,自2012年起,已经完成复杂与特殊性先心病、心肌病及左心耳等心血管模型制作16例次,根据数字影像与3D打印模型设计、申请并获得先心病与左心耳新型封堵器等专利3项,并分别于2013年11月及2014年9月完成国内首例“3D打印指导下法洛氏四联症术后合并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介入治疗”及“3DP技术指导采用PDA封堵器介入治疗下腔型ASD成功”的案例,后者经过北京科学技术情报所查新证明为世界首创。
作为我国“国家十三五战略研究规划重点任务”——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与战略规划的起草人之一,郑宏教授认为,应该夯实3D打印第一、二层面的基础,在心血管病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方面,建立心血管病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的数字模型库,弥补尸体解剖来源不足的缺陷,该库的建立即可为每位患者带来精准与最佳的治疗方案,又能成为外科及介入科等医生学习了解各种心血管病畸形提供真实“实体标本”与培训工具。另外,将复杂性结构性心脏病的数字模型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则可以使远程医疗技术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使心血管病的诊疗变得更加易行而便捷。
郑宏指出,3D打印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细胞和组织3D打印制造出人类器官的替代品,如具有活性与功能的血管、瓣膜甚至心脏等组织器官。作为第三个层面的细胞与组织的3D打印,我国应组建自己的优势团队,并且密切跟踪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留学、访问、交流与合作等多种渠道获取最新技术,通过学习、提高与自主创新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