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芯片/显示
海信用激光对战OLED联盟 谁将是液晶终结者?
星之球科技来源:华夏时报2015-09-20我要评论(0)
9月15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外表示,海信会直接跃过第三代OLED电视,大力发展第四代激光电视。但就在第二天,几乎超过半数的国内主力电视厂商参与了韩国面板厂商LG...
对于OLED显示技术,海信电器(600060)拒绝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9月15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外表示,海信会直接跃过第三代OLED电视,大力发展第四代激光电视。但就在第二天,几乎超过半数的国内主力电视厂商参与了韩国面板厂商LG Display(后简称LGD)组织发起的OLED产业联盟。
在围绕OLED技术的争议背后,押宝OLED的LGD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毋庸置疑的是,液晶被取代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OLED还是激光
在谁将取代液晶这个问题上,海信显然有不同意见。
在上一次显示技术更替时抓住机遇的海信,并不打算去做被视作下一代显示技术的OLED电视。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由于自发光特性,OLED的画质被普遍认为优于液晶电视。但周厚健在当日却批评其还存在着残影、功耗高、亮度低等缺陷,而且成本居高不下。
激光电视成为海信的选择。
周厚健在当日表示,面对技术交替期,2015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明年将全面发力激光电视产品。
他认为,激光显示技术具有色域范围广、寿命长、效率高、功耗低、轻量化等优点,并且从穿戴设备到超大屏幕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显然,大尺寸和高价位对激光电视的普及有所限制。
记者从海信官网和京东商城上查阅到,海信唯一一款在售的100英寸激光电视的售价为59999元。
但周厚健对激光电视的普及十分乐观。他预计,2016年大屏幕和超大屏幕的激光电视,将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并迅速进入家庭。
但OLED产业联盟的成立,让海信的选择有些孤独。
9月16日,LGD联合LG电子、创维、康佳、长虹以及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形成了OLED产业联盟。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郭简对记者表示,海信不做OLED是基于公司各方面资源的综合考虑。相比其他对手,海信缺乏稳定的液晶面板来源。而在某些大尺寸场景,激光相对OLED占据优势。
但他也对记者表示,两三年内,激光电视还是小众产品,在技术、成本、市场等方面不会有大的突破。
液晶依然占据主导
相比产品较少的激光电视,价格下滑的OLED电视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增长。
据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预计,2015年OLED电视面板市场的总额将达到14.3亿美元。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近3倍。
而在OLED产业联盟形成之前,国内电视机厂商创维在今年8月已经宣布4K的OLED电视实现量产。康佳也随后宣布将实行OLED与液晶双线并举的战略。
但诸多企业涉足OLED电视,依然改变不了其属于小众产品的事实。
与液晶电视相比,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奥维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OLED电视销售2.3万台,全球出货11万台。创维彩电事业本部总裁刘棠枝则对记者表示,创维今年OLED电视的销量目标是3万台。
而IHS DisplaySearch 在今年一季度预测,2015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出货量为5522万台。
周厚健也在15日表示,“尽管液晶技术的创新已呈疲态,但其地位仍在峰顶,且至少五年在峰顶。”
OLED电视出货量相对可以忽略不计的背后,是面板产能的受限。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仅有LGD一家能够提供大尺寸的OLED电视面板。
2013年,在推出全球首台55英寸OLED电视后,LGD宣布投资约706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6亿元)增设一条8.5代WRGB 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当时宣布的月产能为2.6万片。
但OLED电视的迅速发展,并没能让其他的面板厂商也加入其中。
据记者了解,不仅仅是韩国的三星电子,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天马等面板厂商,虽然都有OLED生产线,但大都是生产应用于手机的小尺寸面板。
IHS DisplaySearch中国市场研究总监张兵对记者表示,大尺寸涉及到良率的下降。其实背后还是技术的问题。他对记者表示,OLED的高世代面板线要比之前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难做许多。
此外,利润也成为摆在OLED电视机厂商面前的一个问题。
大力押宝OLED电视的LG电子,在今年7月底发布公告,宣布由于电视业务巨亏,导致该公司第二季度利润下降60%。业界普遍认为,这与其大力发展OLED电视关系密切。
张兵对记者表示,液晶5-10年内还会独占显示器市场。国内面板厂商要先把液晶的技术做好,才有资格谈大尺寸的OLED面板。
显然,风头正健的液晶还没有到将被替代的时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条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服务与精彩内容